但是,有作者如Gilchrist仍然不满意回肠膀胱术,创造了右半结肠做贮尿囊,利用末段回肠的蠕动力及回盲瓣作抗为失禁机制的可控性腹壁尿流改道术,因完整肠管腔内压力高,不能充分有效地抗失禁而使该术式没有获得接受。Leong于1978年在Sinako及Radick的动物实验基础上报道了采用部分胃代膀胱的临床应用,1979年Maurice Camey利用一段回肠直接与尿道吻合,创立了回肠新膀胱术。直到1982年。Kock报道了将回肠剖开重建成贮尿囊的可控性腹壁尿流改道术,使可控性腹壁尿流改道及正位可控性膀胱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后许多学者对Kock术式在输尿管贮尿囊吻合及输出道方面进行了改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还有一些学者在Kock的去管重建原理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肠管,如回肠、结肠、回结肠,组成不同形状的贮尿囊,创立了多种新的术式,如Mainz pouch、Indiana pouch等。尽管去管重建可以建成低压贮尿囊,但因其剖开肠管操作复杂,使学者们仍然不满意。1990年Alcini首先报道了问隔3~4cm切断结肠带建成回盲肠新膀胱术,并于1993年报道了应用结果,显示了其术式简单,所需肠管短,不剖开肠管同样可获得低内压、大容量的优点。1998年国内梅骅、刘春晓等报道了利用Alclni切断结肠带的方法,创建了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
尿流改道发展至今,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输尿管结肠造口术,如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乙状结肠直肠造口术(Modelsky手术)等尿粪合流手术,以及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或直肠膀胱-乙状结肠会阴造口等尿粪分流手术。因此类手术并发较多尿路感染、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肾功能损害。60年代起已很少被采用。
有可能出现尿路狭窄,需要定期扩尿道。一般术后早期一个月一扩,然后根据排尿情况逐渐延长扩的间隔,要扩多长时间取决于排尿情况的变化。尿流改道术用于输尿管和膀胱疾病的手术治疗。
尿路改道手术是改变尿液从尿道口正常排出的手术。尿路改道手术可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类。
尿路改道手术除了肾、输尿管、膀胱、尿道造口术(或造瘘术)外,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利用一段游离的肠管在腹壁造口,作为尿流的通道。如回肠膀胱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可控回肠膀胱术。
②尿粪合流手术,如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
③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尿流不改道,而使用肠管做膀胱替代性手术,如回肠代膀胱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