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采纳
我想Vivid Audio之所以能引起顾客的注意,应该就是它那个奇特的箱体造型了。的确很多顾客第一眼看到Vivid Audio都会有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觉,箱体的前面板不但窄,而且不存在相互平行的面,且富有流线型,这与传统的,常见的矩形箱体的音箱有着天渊之别。但实际上,Vivid Audio音箱的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建模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所以Vivid Audio一直以来对外宣传就是科学化设计。
Vivid Audio的创始人之一叫Laurence Dickie,就是1994年B&W推出的Nautilus(鹦鹉螺)系列音箱的主设计师。不得不说的是,此人在喇叭单元的设计上的确有一手。Vivid Audio音箱上面所使用的喇叭单元都是由他所开发的。我这次评论的型号是Giya G3 S2,是一款4分频5单元的落地音箱。高音单元的型号为D26、中音是D50、中低音是C125,低音为C135。字母D代表“Dome”(球顶)、C为“Cone”(锥形),数字代表口径,命名方式非常简单直接。
喇叭单元把电转化成声音必须通过两次转换,分别是电磁转换变成机械能,机械能转换为声音。因此,必须先从电磁转换方面做文章,先解决好磁路系统,从而获得低失真,高效率的目的。这些喇叭单元的磁钢部分全部使用强力的钕磁钢,均采用长磁隙短音圈的设计,目的就是让音圈的行程保证在磁场的线性范围内。与此同时,为了得到尽可能大的磁通量,音圈的线圈与磁体之间的间隙很窄,仅0.33mm。
针对中低音和低音单元,Vivid Audio也有针对性的设计来优化它的性能。Vivid Audio设计出一种名为Highly Vented Former(HVF)的音圈框架,中文直译是“高通风型框架”。这种音圈框架的特点是框架有一半以上的面积是开孔,目的用于改变共振频率和Q值,将共振频率降低以及获得较低的Q值,让单元能重播出更低的频率。
D50中音的背部,磁钢部分一共有8块钕磁钢
Giya G3 S2的喇叭单元振膜全都是金属振膜。有消息指出,这些振膜采用铝合金制作而成。其中,高音单元、中音单元和中低音单元安装在前面板上,两只低音单元则安装在箱体的左右两侧,在工作时可以起到抵消震动的目的。而且在设计上还根据高音单元和中音单元做出针对性的设计。D26高音单元和D50中音单元的振膜的弧度并非是真正的半球形,其弧度是以一条绳自然垂挂在两点之间所形成的弧度,而且在振膜的外径部分还有一层高刚性的碳纤维环以增加振膜的刚性,这样设计的目的控制分割震动,将分割振动频率推高。例如Vivid Audio就提供了D26高音单元的分割振动频率为44KHz。
黑色带圆孔的就是C125中低音单元的音圈框架
Giya G3 S2看起来不小,但重量才36kg。箱体采用一种名为Balsa的轻质木,再加入玻璃纤维,以三明治结构组成。奇特的外形是为了避免驻波形成,两个安装在左右两侧,以背对背发声的低音单元可抵消振动。相比起内藏吸音棉的矩形箱体,针对高音单元和中音单元,背部还各自安装了一条内部有羊毛的导管用于消除单元背波,保证声音干净,清晰度高。顶部的卷曲部分是中低音单元的倒相管,出口位于低音单元附近。Vivid Audio这种设计能好多少并不清楚,但至少为了达到理想状态而不惜成本,这就是HI-END精神。
Vivid Audio Giya G3 S2后面横向的就是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背后的导管,用于吸收喇叭单元的背波,降低失真,这种设计就是源自B&W Nautilus(鹦鹉螺)系列音箱
我在试听环境里面听的第一张唱片就是DG公司的《John Williams in Vienna》。在此之前,我真的没有好好地感受到这张唱片真正的魅力,但这次听Giya G3 S2的时候就给了我一次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终于让我感受到这张唱片在录音制作上的优秀之处。当我听第一段《铁钩船长》电影原声“The flight to Neverland”时就被它所展现的声场效果给迷住了。宽阔十分的庞大,有深度,毫无压迫感,更重要的是声音充满着画面感,声场是几乎完全脱箱的。而当我把音量继续加大的时候,Giya G3 S2优秀无比的喇叭单元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听《星球大战》原声“The Imperial March”,Giya G3 S2在听感上依然能够保持很高的柔顺度和自然度,而且声音很稳,更丰满,且呈现出来的细节更多,声场不但不会松散,只会显得更大。
在高音单元和中音单元的网罩设计上, Giya G3 S2有所改变。细心留意会发现,网罩上的孔是靠中间的孔径大,外部小,推测这是声学透镜设计,能改善声音的扩散范围
第三段《东镇女巫》原声“Devil ’s Dance”是我最常听之一。全曲旋律紧凑、强弱对比强烈,且充满戏剧性。Giya G3 S2这次播放出来的声音真的很享受,Giya G3 S2的反应速度很快,而且动态大,播放这段节奏紧凑,充满戏剧性的乐曲时的表现是非常的丛容淡定,面对强弱对比强烈的片段有条不紊。而小提琴的声音很立体,空气感十足。而且小提琴与乐队之间的分离得很好,小提琴的声像玲珑浮凸,声像饱满,立体感相当好。Giya G3 S2在乐器声像的呈现上并不是那种强调鲜明感的特质,但你不会觉得它的声音清晰度不够,而且细节表现可是相当丰富,声音的层次感可是相当的分明。
低音单元安装在两侧,左边的是倒相管出口,但这倒相管是为中低音单元而服务的,低音部分是密闭式设计
Giya G3 S2的两只低音单元的口径是135mm,也就是5.5英寸口径的振膜。说实话,还没听之前我还真觉得不会有多大惊喜,但开声之后就发现我的预估是完全错误的。Giya G3 S2的两个5.5英寸低音单元出来的低音效果不但干净,力度和延伸到位,而且还能发出意想不到的宽松度和能量感,听90年代RR发行的《Tutti》专辑里面的“火鸟”和“画展”,低音部分稳重大气,没有丝毫的松散,听《HIFI鼓王》,架子鼓的低频冲劲十足,铜锣的金属质感强烈,优秀的喇叭单元性能和箱体结构再一次得到体现。
这是我第二次评论Vivid Audio的音箱,Giya G3 S2在旗舰系列里面属于第三位。经历过两次的试听,我可以肯定的是Vivid Audio在设计音箱的水平上的确有一手,尤其是喇叭单元的开发方面更是Vivid Audio的拿手好戏,再加上经过精密的计算,不惜成本而制作的箱体,使得Vivid Audio音箱拥有出色的重播性能。以这次评论的Giya G3 S2为例,它的声音细节丰富,全频自然平滑,低频力度和延伸到位,尤其是声场表现方面更是一绝,宽阔庞大,有深度,画面感十足。
设计结构: 4音路5单体系统
箱体材料: 玻璃纤维、轻木复合三明治结构,碳纤维底座
使用单元:D26, 26mm金属圆球型振膜与导波管设计、D50, 50mm金属圆球型振膜与导波管设计、C125s, 125mm振膜与导波管设计、低音单体: C135, 2 x 135mm合金振膜
低频负载: 指数型锥形导波管反射增强
灵敏度:87dB @ 2.83VRMS(1m)
阻抗(Ω): 额定6, 最低4
频率范围(Hz): 33~36kHz(–6dB)/36Hz~33kHz(+/- 2dB)
谐波失真(2阶与3阶):<0.5%
分频点(Hz): 220Hz/880Hz/3.5kHz
承受功率: RMS800W
尺寸(H W D): 1161 341 578mm
重量: 36k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