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是否会有些担心,自己的宝贝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中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最关键的变化当属主要照顾者,宝宝们要去熟悉陌生的阿姨或叔叔,并由他们来照顾自己。除了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入园前后心理上的变化。
宝宝们不仅会在每天上幼儿园时因为跟爸爸妈妈分离而产生分离焦虑,会想:
我还能见到爸爸妈妈吗?爸爸妈妈会来接我回家吗?
此外,他们还可能会担心:
这个阿姨喜欢我吗?我要是尿裤子了会嫌弃我吗?能照顾好我吗?
其他的改变还包括环境、作息时间和规则等等。在不熟悉的情景下,宝贝们可能会相比平时睡得不那么踏实,也可能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这里,我们为爸爸妈妈们准备了几条可供参考的建议。
1. 孩子的能力准备
让孩子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重要基础。如自己握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穿脱鞋袜及简单穿衣等。
2. 生活用品准备
让孩子一起参与入园生活用品的准备过程,在一些小的范围(比如书包的颜色)给孩子选择。这个过程能帮助孩子好奇和熟悉幼儿园生活,并且有自己的参与时,孩子们能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在准备过程中,告诉孩子这些生活用品的名称与作用。
选择一些穿脱方便又不妨碍活动的衣服及软底鞋,准备一个孩子喜欢的小背包,放置孩子个人用品如小手巾、水壶等。
3. 提前调整作息
提前向幼儿园作息时间过渡,比如什么时候该吃饭、睡觉和玩耍。
作息时间和与之对应的情绪起伏规律是孩子生活的关键节奏,对适应幼儿园生活很关键。况且,孩子对时间的体验也是来自于生活节奏,于是更容易在这个框架下被理解「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
4. 模拟幼儿园场景
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来模拟幼儿园可能碰到的情景。
可以用动物玩偶作为故事主角,穿插一些可能面对的困难问题。注意故事情节多以轻松有趣的气氛为主,免得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更多是困难。
比如妈妈可以在故事中一群小动物一起玩得很开心时,操控自己手里的「小白兔」走到边上的「小猫咪」身边问:「你好啊!小猫咪,我看你一直一个人,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玩啊?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不开心啊?」然后妈妈跳出角色问孩子:「宝贝,你觉得小猫咪会怎么说啊?」
这样鼓励孩子去给那个「小猫咪」想台词,其实就容易引出孩子以玩偶的身份说出自己可能担心的困难,可能是「想妈妈了」、「尿裤子了,不知道怎么跟老师说」。于是妈妈就能在故事里面以玩的方式帮助孩子模拟出来,引导解决的方式。
5. 熟悉环境
如果条件允许,推荐家长抽时间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特别是孩子以后主要会生活的区域。
鼓励孩子碰一碰,摸一摸。就像小狗到处撒尿一样,孩子走一圈,到处触摸一下,能建立跟环境的初步归属感。也可以带孩子认识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看看幼儿园里大型户外运动玩具,同时多让孩子到家庭附近的社区或是公园玩耍。
6. 与老师多沟通
前几次送孩子到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尽量牵着孩子的手,自己先跟孩子的主要照顾老师多愉快地聊聊天,告诉老师一些有帮助的信息,然后再鼓励孩子跟老师说话。
这样做是因为孩子是对老师缺乏了解的,而在听父母跟老师交谈的过程中,能通过表情、语气、语调来收集一些关于这个老师的初步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父母的态度直观感受到「妈妈跟她好像还蛮熟悉的样子,妈妈好像很信任她,我应该也能信任她」。
7. 准时接送孩子
安排好工作,尽量在入园的第一周准时去接孩子。
不要跟孩子许诺「会第一个来接你」,因为是不是第一个并不真的重要,并且也难以保证做到。要让孩子相信,爸爸妈妈说话是算数的,到时间肯定有家人来接自己的,而且多数情况下是自己最想见到的人来接送。
8. 稳定孩子情绪
孩子可能会哭闹,但是尽量避免因为孩子哭闹就临时决定不去上学了。
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了,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恢复稳定,也可以出于自己的目的而故意放大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一哭就全都听孩子的,这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我哭闹是管用的」。这样还会使整个适应的过程变得更加不规律,反而拖长这个过程,家长和孩子都会更难受。
希望以上八条建议对爸爸妈妈们能有所帮助,让宝宝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内容丰富又充满乐趣的幼儿园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