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让我们能够更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下面我就结合我在幼儿园所见所闻的一些心理伤害事件,谈谈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对类似事件的充分关注。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来说则是有害的。比如我们的一些教学内容或活动会涉及到孩子的家庭,但在老师不了解所有孩子家庭情况的时候,一些行为很有可能刺激到孩子的心理,是孩子不愿主动参与甚至变得孤僻。再比如,从教学内容的难度来看,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幼儿或者某些幼儿或者某个幼儿,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失败(很少学会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这不单单意味着其今后的学习失去相应的认知基础,同时还意味着其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学业上经常失败的孩子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将会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有关的教学原则外,我们还要考虑它对每个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关注SKS尚慧精准教育体系)
对幼儿的心理伤害,往往是我们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这类行为我们很难意识到甚至忽视。从小到大我们都会看到一类教育工作者,他们会经常性把自己的学生分类,也许是便于管理或者是为了方便教学,甚至有些老师在游戏过程中也会根据孩子的运动能力来进行分组,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态度及语气都很温和,甚至会主动帮助一些能力差的孩子去完成一些任务,但是她们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心理卫生原则──尊重幼儿。她们的话及行为在幼儿的心理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有意的心理伤害,也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习惯了。比方说一些调皮的孩子犯了错误,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对其批评教育,这是一种常态为了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师甚至是一些资历很高的老师会经常性做一种举措,那么就是在集体面前批评孩子,甚至会引导所有孩子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批判性的嘲讽,比如大家一起羞羞他之类的,虽然行为并不过激,但是他已经在不知觉中将孩子从集体中分离开来。甚至会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一种误导,那就是只要有人犯错,我们就可以集体批评他羞辱他。殊不知孩子也有面子,这种行为在嬉笑中已经给孩子心中留下永远的痛。
老师的不慎言语也会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后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和小朋友,在孩子还没有自我行为辨别能力的阶段,老师的言谈举止就是孩子的标杆。打一个比方,一个班里总有几个小朋友一到活动的时候就呆呆的坐在哪儿,据了解孩子家不是本地的,说话时有一点外地的口音,而老师每次都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经意的将孩子的出生地挂在嘴边,久而久之一起的小朋友也习惯性的附和了,殊不知这种言行其实已经深深的伤害到孩子了,因为地域或语言习惯的原因,将孩子自然性的分群,使孩子从小就无法深入感受到集体社会的包容,那么可想而知长大后,她会怎样看待这个社会。
教师的偏爱或是喜好也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在这个拼颜值的社会,漂亮孩子自然会成为大家关注和喜爱的目标,颜值高又乖嘴又甜,那自然就成了老师心里的小棉袄,老师也是人,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有些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有的孩子成为了老师的红人,在小朋友面前表现的甚是活跃,有时候活跃到显得嚣张了,而她不自觉就成了那些平时背老师冷落的孩子的攻击目标,小红人受到了欺负不会因此而退缩,因为每次都有老师为其撑腰,而欺负人的这些小朋友经过一次次的批评,不仅没有得到关注,反而产生了心理异常,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老师的行为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害他们。
其实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会不经意的伤害到孩子,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只是想说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极容易受伤的,并且它一旦受到伤害,就将会对其人格今后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教育的各方面尽量减少对幼儿心理的伤害。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修行,育人先要育己,建立科学、规范、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生的事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