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建议孩子上学前班?下学期进入幼儿园中班后,每天都有家长面临这样的困境。他们是希望孩子留在幼儿园继续上大班还是离开幼儿园去上学前班?
每个家长的选择都不一样,原因也不一样。先听听幼师们的意见。
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就让孩子快乐地度过幼儿园的整整三年。
为什么不建议孩子上学前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为什么不建议孩子上学前班?原因有四。
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好
学龄前儿童大脑和身体发育不完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少有孩子能坐下来进行正规学习。
父母让孩子还没准备好就上学前班,压制孩子贪玩天性的做法无异于“鼓励幼儿”。
没有自由,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无法发挥,建立学习兴趣就变得更加困难。
重复学习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提前给孩子填小学知识。孩子做得不好,家长不会理解,甚至会骂。以后孩子厌学将成为必然。
重复的学习让孩子失去兴趣,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孩子不动不说话的学习已经掌握的东西,会让孩子觉得学校生活很枯燥。
学前教育应注重塑造健康人格
学龄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敏感时期。现在很多家庭,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给孩子很多保护,甚至溺爱。
学习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如果长辈给孩子太多的关注或纵容,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的状态,会阻碍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不能建立兴趣点,学习必然困难。
孩子学不好会影响自信心的建立。一旦他们错过了幼儿性格形成的敏感期,这种伤害是无法逆转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在学龄前养成的
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识储备,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有了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孩子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才能获得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动力,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才会一帆风顺。
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学什么都难。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学前教育的重点。
高效的亲子时间,学习和陪伴都不会耽误
与其把孩子送去学前班,不如抓住和孩子在一起的短暂岁月,珍惜亲子间的亲密时光,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一些技能和知识。
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会让人对学习产生兴趣,尤其是头脑简单的孩子。
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熏陶,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求知欲。
比如喜欢读书的父母,每天书都不离身,孩子自然对书产生了兴趣。
相反,如果父母在家打游戏或者刷朋友圈,孩子只会对电脑和手机感兴趣。
如果有家长陪同,孩子的学习欲望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家长可以在找到答案后,多提问题麻烦孩子自学。
引导孩子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给孩子足够的研究时间和学习条件,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吸收学习内容。
坚持这样,慢慢的家长会发现学习对孩子来说一点都不难。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在童年时期,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家长要转变观念,听听孩子的意见。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极度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往往会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失去专注。
父母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洞察孩子的心思,倾听他们对某件事的不同看法,鼓励他们去探索。
孩子们对小动物感兴趣。家长抓住这个时期的兴趣点——动物,陪孩子看动物绘本,参观自然博物馆,讲述动物的习性等。
孩子上学后,家长继续通过模仿这种方式来接近孩子的学习。早就习惯了这种获取知识方式的孩子,当然会乐于接受。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培养局限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正是这种传统观念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比如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数学,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乘坐电梯时,按对按钮,确保顺利回家;不同的零食价格不同,购物时要做好正确的预算……
家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是建构孩子数学概念的好帮手。孩子天生好奇,喜欢探索,所以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欲望。
但是孩子需要通过很多的经历、操作、感受来学习。如果父母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多玩各种形式的游戏
除了吃饭睡觉,孩子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就是玩游戏。家长不能忽视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孩子学习知识最有力、最有效的方式。
家长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把枯燥、乏味、呆板的学习方式变成轻松、活泼、好玩的学习活动。
比如孩子学跳舞,家长可以扮演火车司机的角色,孩子可以扮演售票员的角色。家长可以多做一些有音乐节奏的舞蹈动作,鼓励孩子一起参与。
这种游戏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还锻炼了孩子的节奏感。同时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陪孩子学技能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孩子意识到学习的压力之前,让亲子时间再长一点。
无论父母如何决定是否上学前班,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欣慰地说,你对自己的选择没有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