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反骨”。那时候特别反感我奶奶说“你是女生,不要和男生一起疯”;“女生学什么电脑?这些都是男生学的”。每次听到这个,我都会暗暗的打。为什么女生不行?为什么一个女孩不能这么做?我们不都是人吗?
我和我闺蜜基本上同时有孩子,她家是儿子。每次看我分享的关于养小D的文章,她都感叹小D是女儿,男生女生还是不一样的。她的评论,包括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让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养男孩和养女孩有区别吗?这个谜题是一点一点解开的,直到我开始在纽约学习幼儿教育课程。
从小到大,关于男生女生的很多方面,我们都想当然。先说说这些神话吧。
1。女生表达能力更好?
这是普遍共识。一般认为,女生说话比男生早,女生的表达能力比男生强。有研究表明,0-3岁期间,父母对女孩说的话比男孩多,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
基于这一点的进一步研究证实,儿童输入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超过50%,而性别造成的差异不到3%。
2。女生社交能力更强?
我们常说女生更聪明,更合群,而男生在这方面似乎总是“无知”。的确,女生天生更擅长“看脸”。英国一项调查发现,男宝更喜欢看会动的玩具,而女宝更喜欢和脸有关的绘本。这种偏好从出生就开始了。
尽管如此,后天引导的方式还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发现父母对女生的情绪发泄更有耐心,也更愿意倾听,花时间帮助她们理解和消化。对于男生,父母一般都比较简单粗暴,经常要求男生坚强。结果就是男生长大后很少有机会学会如何表达情绪,如何与人相处。
3。女生更“坐”?
从大数据来看,0~6岁的孩子中,最活跃的1%一定是男孩,最安静的1%一定是女孩。但是平均来说,男生和女生的活跃程度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活跃程度造成的注意力集中也没有太大差别。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默认男孩“好动”,对“坐着不动”的容忍度会高很多。所以大部分男生从小缺乏很多锻炼专注力的机会,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4。男生数学逻辑更强?
男生数学会更好,这也是大家都认同的。而数理逻辑中的空这个关键概念,男生会发展得更早更好。从5个月开始,男孩比女孩对方位名词更敏感。这确实是男女大脑结构差异造成的。
5。男生更有攻击性?
学龄前儿童比学龄后儿童更具攻击性。这个比例男女没有区别。但表现形式会略有不同,男生的攻击性会更占优势,比如打、咬、踢等。女生更擅长表达隐藏的敌意,比如言语暴力、忽视、歧视。
教授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强调,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规则”的建立上,而不是“女生要保护自己,男生要乖,不能欺负别人”。因为长期以来对男生的偏见,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正在慢慢出现。女生是强势的欺负者,男生却越来越不敢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6。男生更运动?
婴幼儿体检数据库显示,9个月到16个月,男女都开始走路。但在抽样调查中会发现,男生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的运动能力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期望值的差距,男生从小得到的体育锻炼机会会比女生多很多。
单从蹒跚学步阶段开始,对于走路不稳的蹒跚学步的孩子,家长会给予男孩更多的鼓励,甚至对跌倒有更积极的态度。对于女生来说,大部分家长会更保护,更愿意带头,摔倒后更心疼。
差异来自于个体,而不是性别
我的教授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现在小女儿16岁。这么多年,他一直被问这个问题。男生和女生有区别吗?他每次的回答都是有差异,但差异不是来自男生女生,而是来自每个个体。
教授说,人们总是习惯于为自己觉得“不怎么样”的结果找借口,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平静。而性别是育儿中最容易找到的借口。毕竟这么多孩子中必须有一个符合这个规则。
“因为她是女生,所以不行。。。"“不管怎么说,那个男孩是。。不”,这样的句式就成了我们的心理暗示。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这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因素。最终,孩子验证我们想法的肯定不是性别,而是我们选择相信性别的力量。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标准实际上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们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甚至可能压制了某种才能。把“因为她是女孩/男孩”这句话改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样的思维转变可以让我们抛开固有的男女性别刻板印象,而是真正花时间去了解每一个个体。
当我们说是因为性别的时候,通常是“认命”,性别是无法改变的。但当我们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唯一的个体时,我们会尽力去发现孩子的个性天赋,去对待她的弱点,不是基于孩子的性别,而是作为共同努力改善的方向。
孩子的行为被贴上的性别标签较少。不要先入为主地把玩具分为“男孩的玩具”和“女孩的玩具”。尽量提供各种玩具,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游戏。绘本提供了多种性别角色:女警、男幼师、职场妈妈、男护士等等。
当一个男孩在玩娃娃的时候,他在体验爱和关心他人,学习如何表达情感;而女生在玩车的时候,也是在体验力量和控制的感觉。很多优秀的品质是不分性别的,男生女生都需要学习的机会。
有一部美国老电影《费城》。当年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一句话。歧视的本质是根据个人所属群体给他们的印象而不是他们的属性来判断他们。
当时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这个上海人聪明,不代表所有上海人都聪明;这个医生收红包,不代表所有医生都收红包;男司机多,不代表女的不能当司机。
愿我们现在都明白,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其次要把孩子当成某个性别的一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孩子的本质。
只有打破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才能更好地发现孩子的个性天赋,最大限度地平衡孩子的弱点。
懂事,做事理性,本身就没有性别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