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他们大吼大叫之后后悔了怎么办?有什么原因会让父母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
前几天带橘子去课外班。
上课前,老师点名。点橘子的时候老师发音有点不准。橙子没有反应,在叫自己。老师又喊了一遍,橘子犹豫了一下,同意的声音很小。老师没听见,以为学生没来。
我只是坐在橘子后面,拍拍他,让他赶紧举手告诉老师他来了。
直到老师点名开始上课,橘子的手才举起来。
我感到焦虑和愤怒,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怂?我连举手大声说话都不敢!”
我越想越气,又戳了一下橘子:“你快告诉老师。考勤要录入系统!”文字带来了情绪。
直到老师让学生做课前小练习,橘子才举手。老师过来问怎么回事。橘子小声对老师说。老师说,好的,我知道了。
这小子,好窝囊!
看着前排橘子们的小背影,心里有点激动。橘子胆小,也没耐心,一点小事就这么急。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仔细感知着自己的内心,想看看这种紧迫感从何而来。
没费太大力气,就看到了一个小女孩。
幼儿园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小女孩想尿尿,但又不敢叫老师出来,就努力憋着。
胆怯的紧紧掐着小女孩的喉咙,直到她尿裤子。她就是喊不出来,“老师,我要尿尿。”
那个小女孩就是我。
后来小姑娘上学了,变成了小姑娘。
她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她最怕被老师叫。每次她站起来当众讲话,她都紧张得脸红。
后来,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走出校门开始工作。
表面上看,当众讲话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在侃侃很多场合都可以交谈,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胆怯还在心底,她只是学会了隐藏,不让别人轻易发现。
这么多年,她都不喜欢那个胆小到尿裤子的小女孩,想想都觉得丢人。
或者说,她接受不了自己性格中胆小内向的一面——这样不好,我也不应该这样。
三十多年后,她看到自己的孩子,都不敢举手大声说话。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对自己的愤怒和急迫,还有她的羞愧,一下子涌了上来,所以没有表现的那么淡定。
如果这事发生在几年前,我可能会天真地理直气壮地说:“我担心我的孩子太胆小,所以急着生气。不是为了孩子。”
当我学习心理学,理解了对象关系理论和什么是“投射”的时候,我意识到:
我对我的孩子不耐烦,因为我把我不喜欢的自己投射到他们身上。类似的情况引发我之前的感受,像是压抑了很久的岩浆找到了裂缝,喷涌而出。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那个孩子,而是我“想到”的那个孩子。
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的问题。表面上是生孩子的气,其实是不接受自己。
孩子做的不好。我们可以引导、教育,甚至批评、惩罚他们。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总是生气,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呢?
明明知道只是小事,明明知道生气对孩子心理不好,就是控制不住,只想发泄情绪。究竟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了解自己。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是纠结的,是冲突的,是压抑的。
你把压抑和不赞成的一面投射给了你的孩子。
越压抑,越否认,越投射,情绪越强烈。
你觉得孩子胆小害羞是因为你接受不了自己的胆怯。
你因为孩子磨蹭而大发雷霆,因为你的焦虑不允许你磨蹭,什么都要争。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我冷。孩子不冷,你却觉得冷。
爷爷奶奶总希望孩子多吃点,变成小胖子也开心,因为他们又饿又怕,有很深的想要感。
再讲一个我的故事。
从小到大,妈妈忙着做家务,我就变得小心翼翼。
如果她忙,我闲,我妈的脸色就会越来越难看,开始唠叨。家里的气氛会莫名其妙的变得很压抑,妈妈的情绪也会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我妈唠叨和生气,每当我妈忙的时候,我要么去搭把手,要么找点事做——反正我也不能闲着。
后来结婚了,发现自己变得像我妈了。
我忙于家务。如果我丈夫游手好闲,我就生气。总想找个机会发泄一下。为此,两个人产生了很多摩擦。
当然,他做家务的时候,我也会找点事做,因为我会隐约担心被唠叨,露脸。
结果我渐渐发现,老公在工作,我在闲着的时候,他的反应和我不一样——即使我什么都不做,老公也没什么心情,脸色如常,居然可以一边享受一边做饭唱歌。
我暗暗吃惊:可以这么做吗?
为什么我只是做家务的时候,妈妈和老公的反应不一样?
我自己开始成长后,渐渐想通了。
我妈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我爷爷常年在外,她要帮我奶奶撑起这个家。贡献多了,奶奶就不那么努力了,所以她养成了为家人努力的习惯。
虽然她有时候也想偷懒放松一下,但是她不允许自己偷懒。别人忙,自己闲,是罪过。
偷懒的欲望虽然被压抑,但却一直存在。多年后,她忙着小家庭,看到女儿“游手好闲”,就把自己想偷懒的想法投射到女儿身上。
她对想偷懒的自己的压抑和否定有多强烈,对女儿的感情就有多强烈——愤怒,抱怨,委屈。
相比之下,我老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做家务是因为想做,不想做就搁置。他允许自己有时懒惰,偶尔无所事事。
所以,我闲着的时候,他也觉得很正常,没有太多强烈的情绪。
这件事让我深受感动。
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很多时候,你不喜欢别人是因为你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这部分可能是你不喜欢的,你想要却得不到的,或者是你觉得不好不应该的。
你把这些你不喜欢、得不到、不该得到的东西压抑在内心深处,以为你否定了它们,它们就会消失。
其实不是。你压抑得越深,时间越长,它们在潜意识层面就扎根得越深。更重要的是,它们会一直影响你的生活。
你会把它们投射到外面的人和事。
那些人和事就像一把把钩子,把这些压抑的情绪勾了出来。越压抑,钩子越多。
所以你会为了一点小事而勃然大怒,你会心生怨恨,你会厌恶很多人和事。
有个顾问朋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她曾经很反感一个人,觉得他多才多艺,连眉毛眼睛的高度都能看出来。但是她发现别人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和他相处的很好。
别人看不出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她一直很奇怪。
后来她才明白,她之所以不喜欢那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勾住了她内心的不自信。
她内心深处也想“有事来”,和谐地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性格内向,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她讨厌自己“做不到”,所以她会把仇恨投射到能做到的人身上。不知何故,她对那些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气场上的不和谐”。
其实所有的“气场不和”“一见钟情”都是在里面拍的。
回到教育孩子的问题。
不是说不应该教育孩子,而是在发脾气的时候,问问自己:
这件事为什么会火这么大?
带出什么样的情绪?
你有没有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不喜欢投射到孩子身上?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投射,意识到自己被压抑的情绪,你就会跳出情绪,意识到多少是自己的问题,多少是孩子的问题。
看到这一点有助于你实事求是地教育孩子,而不是毫无意识地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
对,要踏实,不要“把自己推给别人”。
人无完人。一切,包括人性,就像太极中的阴阳鱼。有阴有阳,阳中有阴,这是自然之道。
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好与坏,善与恶。这是人类。
成长就是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育儿第一。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过程。
看到自己被压抑的一面,承认它,接受它,让自己变得完美和谐。这就是成长。
等你长大了,你看到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你心目中的孩子。
我的心融化了,我的眼神变得平和了,我不再容易被情感的波澜唤醒。
所以,下次你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记得背一句张德芬的话: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