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应该知道如何给孩子一个独处的时间。假期逛公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在玩沙子,旁边的妈妈会走过去帮孩子掸掉裤子上的沙子,问孩子渴不渴,两分钟后脱下外套。一刻也停不下来。独处时间对孩子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最后孩子们对玩沙子失去了兴趣,吵着要妈妈换个地方。
这个妈妈不知道孩子的独处时间有多宝贵。其实她只需要静静的看着,这段时间她的孩子会受益匪浅。
但一切都被她不断的“关心”破坏了。
父母双方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只是爱的表达方式各种各样。给孩子适当的独处时间,也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的一种爱的方式。
当你可以独处的时候,孩子们会集中注意力
我知道朋友的无奈。现在的家庭,孩子少了,大人多了。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怕他们撞见,怕他们没饭吃没衣穿,怕他们一个人孤独无聊...
大人总是理所当然的照顾孩子,只是把握不好那个度。
孩子想一个人待一会儿的时候太过关注就成了打扰。
有些孩子不爱安静,不能坐在课桌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三心二意,这与童年玩耍的打扰有关。
蒙台梭利说:“除非你被一个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打扰这个孩子。”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扰。
比如孩子自己安静的搭积木,把各种样子都搭起来,有时候推了又推,搭起来又推,等等。
有些家长受不了了:“来,我妈给你演示怎么建”“你不对,我给你建一个又大又漂亮的”...
不管孩子骑得好不好,自己完成一件事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这段时间他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享受自己的时间,全方位体验新鲜事物,对身心都是一种有效的成长和滋养。
这些善意的“帮助”和“引导”在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干扰,扰乱了孩子内心的秩序感,有时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
家长要懂得在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独立游戏时间的时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空间。
独处让孩子更独立
以前在观察幼儿园小朋友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现象:
有的孩子午休起床后会哭闹,喊着要找父母,老师要过很久才能平静下来;但是有的孩子表现很好,在床上玩的很开心,等着老师来。
我经常看到,很多小朋友在小区一起玩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小朋友,一直粘着父母的腿,粘着大人,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不会独处的孩子,走不出独立的步子。
其实这些孩子的行为大多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缺乏安全感。一旦没有人在他身边,他们就不知所措。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太粘人。其实他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给了孩子太多的关注和照顾,导致了孩子的过度依赖。
孩子刚拿起水杯,“哎哟,小心别摔了。”孩子在客厅跑,“地面滑,小心别摔倒。”孩子像妈妈一样学会了洗袜子,“水太凉了,小心别感冒了。”
本来孩子是可以独立的,只是没有太依赖父母。只是父母令人震惊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有多不安全。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各种“意外情况”,父母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和独处空,孩子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阿拉德认为,过度保护孩子会让他感到非常自卑。他宁愿生活在大人的阴影下,也不愿尝试自己玩耍。
能独处的孩子,即使父母暂时不在身边,也不会感到孤独、害怕,甚至不会自己找东西玩,懂得规划时间。
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当他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法,逐渐养成动脑子而不是一味依赖父母的习惯。
家长要学会放开手脚,给孩子一个独立空的空间去感受和接触新鲜事物,在安全的范围内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独处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独处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样重要。
在独处的时候,他能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面对自己,感觉自己与外界是相通的。
孩子在1岁之前,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无条件的爱,让他的内心充满安全感;
一岁以后,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行动,根据孩子的需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
孩子一个人呆着。许多父母总是担心他们的孩子会孤独或无聊。其实你得看他们的状态。
如果他很平静,全神贯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有短暂的停留,思考一会儿,那就是独处的有效时间。
孩子自发的、主动的独处,不会伤害他们的安全感。
所以,家长在保证孩子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要允许孩子独处。
孩子一个人的时候,大人可以在远处默默观察,或者做自己的事。时不时关注孩子的状态,确认环境的安全,这就足够给孩子安全感了。
这种公司其实最能保护一个孩子的天赋。当我在你身边的时候,你感到安全,但不要打扰。同时,这也给了孩子真正感受孤独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