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长大了,怎么反倒变得害羞内敛起来了?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怎么反倒变得害羞内敛起来了?,第1张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怎么反倒变得害羞内敛起来了?

在一次聚餐中,我们无意中谈到,在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孩子似乎要经历几个阶段的成长任务——3岁之前,胖;3~6岁,懂礼貌;6~12岁,学习好,有天赋;12~18,好好学习,不要早恋。

大部分都是玩笑,但是这个3-6岁之间的要求,确实能显示出心理机制和育儿实践的交集。很多人把这个年龄定义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叛逆的范畴多为“礼貌”等与社会和情感相关的行为。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恐怕就是“不打招呼”。

有些家长很困惑。当他们的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还能很热情的和大人互动。现在长大了,怎么会变得害羞内向?

害羞是孩子长大的标志

“不打招呼”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现。

当孩子意识到你我之间存在差异,亲密程度存在差异时,他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并不深刻——当他们遇到那些相对陌生的人时,自然很难表现出他们是多么热情友好。

在孩子学习如何社交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在我们教给孩子社交规则之前,我们要向他们提出成熟的社交标准。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别人友好热情,所以要为这种友好热情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你带着孩子进电梯,发现同楼的老张也进了电梯。你点头招呼老张,“吃饭了吗?”老张看起来也很开心:“吃吃吃!”然后指着自己的孩子——“嘿,你的儿子都长这么高了!看看你现在的孩子营养,长得也快!”

这时,你轻轻拍了拍孩子的头:“叫张叔叔!”但孩子靠在电梯边上,不愿意多说话。

孩子的人际交往也要遵循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律:我为什么要热情地跟你打招呼,对一个既不认识我也不认识我的人叫“爷爷”?

问候来得太突然,孩子也需要一个社交入口

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的孩子发展出自我意识的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在很多场合把他仅仅当成一个孩子。

老张在电梯间的相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孩子遇到陌生人,其实需要一个正式的自我介绍,作为社交的起点。

无缘无故让他喊一声“爷爷”,没人愿意。回想起来,我们欠孩子们很多正式的介绍。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样做会比较好:老张讲完话,我们要给他介绍我们的孩子,语气要轻松,略带自豪。后来,老张也要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并配以孩子能听懂的描述。

此外,我们也不必要求孩子尊称我们为“爷爷”,怕其他形式的问候会显得不礼貌。

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不打招呼并不是因为不懂礼貌或者害怕社交,更多的是因为被突如其来的交流需求弄得措手不及,觉得尴尬。

如果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基础,就不会让“打招呼”显得太突然。

正确引导,让孩子大方地打招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社交生活不够暖。即使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孩子仍然没有表现出礼貌的行为是完全可能的。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做出各种假设,却忽略了正确的行为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基础。

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做什么是对的”,却总是忘记给他们看“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对的”。

我们总是专注于那些好的行为,而选择性却忽略了孕育好行为的心理土壤。

在我看来,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提醒孩子“嘿!该打招呼了!”教官,我们要引导他自然地打招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4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1
下一篇2022-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