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起来!起来!去洗脸吧!去刷牙吧……”
一个叫《妈妈歌》的视频曾经在网上红极一时。安妮塔·伦弗鲁,一位48岁的三个孩子的母亲,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创作并演唱了《妈妈之歌》。她突然灵光一现,将自己激励孩子的话写成了一首歌。整首歌只听到一个母亲不容置疑的急切:“快点,快点,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不禁笑了——原来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妈妈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和大人一样,生活在一切的催促中,快速/高效/忙碌/无烦恼,成为最基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曾经,父母告诉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摔倒!”“细嚼慢咽,小心呛”;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就是“快吃!”“快写作业!”“快弹琴,快睡觉!”甚至“快打!”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笑笑在运动传动装置旁,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转动手柄看着球前进、下落、上升、再下落……
一旁的母亲烦躁地走来走去:“一直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
不可否认。抱起孩子就走,而孩子一直挣扎着要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举起小勺子吃饭,我都受不了。即使女儿能慢慢吃完饭,我也实在受不了她慢节奏,干脆拿个勺子往女儿嘴里舀,成了常态。”
丽贝卡说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只有看到女儿吃的东西,我才会安心。”
这种督促甚至为别人做的场景,大多数家长都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行动。
其实成人和儿童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生活节奏都是很不一样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来说,最舒服、最流畅、最有力的就是符合自己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有早熟、易怒、耐性差的特点,或者相反,反应迟钝、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种孩子学会讨好别人,优先考虑自己的意愿,第二种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觉得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无一例外都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基础。”法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维尼叹息道。
停不下来的父母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成功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中国家长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标准督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去场地学琴的场景,紧张得像打仗一样。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
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让孩子快点吃饭,吃完饭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不仅在学校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放学后也不能有闲暇。但家长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一天,更应该是深入了解孩子需求的最佳时间。
41岁的妮莎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星期三和周末”。“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感受深深地震撼了我。”
巴黎的丽莎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快点!’”但她觉得不得不这样做。
她有三个孩子,年龄分别是3/6/11。她坚信,这种凡事争速度的规则是必须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可能被其他孩子超越。
她说,“虽然我也觉得这种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正常的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父母催我还,孩子还是起不来。
儿童心理医生妮可·卡特琳娜(NicoleKaterina)认为,父母之所以完全不关注孩子的节奏,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
“我们是一家人,一个整体,有共同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极大地阻碍了父母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脾气暴躁、爱做梦、爱拖延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他日常行为的反应性和活动性中看到了他的未来。最终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缺失,从而埋下日后引发焦虑的隐患。”
最终父母变得紧张敏感,对生活中的空空洞和空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了孩子的教练。
把节奏还给游戏里的孩子
心理学家季对生活中的这种冲动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催促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有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界的作用。
“然而,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当催促过多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不能将这些焦虑升华,过多地传递给孩子时,危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自己有问题。“要么他们逐渐认同父母,成为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用一种极其拖沓的方式解读人生,用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现出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的指责父母是不公平的,因为父母也是承受着无尽的压力。现在的情况已经没有了有利于人体发育的节奏,所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照顾孩子的方式并给予指导,变得越来越困难和复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改变的可能性。
作为父母,当务之急是意识到并尽量放慢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节奏。克里斯汀·弗拉维尼(ChristineFlavini)肯定地说:“虽然我们教孩子独立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但我们并没有让他们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素描和形成各种概念。这些技能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获得。”
而放慢脚步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想象和思考。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吃饭穿衣,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会做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从而促进他将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都可以让他获得身体、情感、智力等方面的体验,帮助他发现自我、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父母就可以轻松地放慢日常生活的节奏,不需要各种复杂的指令和指引。
专家强调游戏在其中的重要性。在没有挑战和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孩子们只是在浴缸里玩耍,在餐桌上用食物打发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朋友说话,茫然地看着天上的云朵空,自由地捕捉小昆虫,看蜘蛛织网...有些在父母看来很无聊的事情,其实只是孩子自己的节奏。
学生和节奏
以前,儿童总是被当作成人看待,直到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罗·海尔·布鲁格(TeodoroHaierbrug)发起了第一项关于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认知才发生了变化。1970年,休伯特·蒙达涅(HubertMondagne)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根据儿童的年龄、发育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进行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今天,我们将学龄前儿童的有效学习时间定为每天3.5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延长到4.5小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