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孩子的眼睛是这样的:
还有这个:
他们的恶意一旦表现出来,比成年人更可怕。他们存在于各种餐厅、电影院、车厢里,他们的恶意有着无数的隐患。也许,你遇到过。
▼恶意来自于老二的争宠
要是我弟弟永远“消失”就好了
某市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上初中,小儿子7岁。自从我哥哥出生后,我妹妹就失宠了
她一直认为——是弟弟夺走了父母对她的爱!
直到有一天,爸妈出门了,姐姐的机会来了。她把弟弟从高空身边推开,心想,弟弟终于可以消失了...最后弟弟终身残疾。
我无法想象在剩下的无尽岁月里,弟弟是多么的天真可怜,妹妹又会拿什么去面对这个弟弟。
也许,你听过无数的二胎争宠的故事,但你从未想过,一个看似天真无邪的孩子会走到这样的田地。
如果妈妈的拥抱和爸爸的目光能在妹妹身上停留一分钟,也许,噩梦就永远不会发生。
▼恶意来源于“自私”[h/]
每个挡我路的人都应该趴下
周末凌晨带着3岁的外甥在游乐园滑滑梯。因为胆小,他总是滑得很慢,一个5、6岁的小男孩跟在他后面。大概是因为侄子动作太慢,生气地伸手把他推倒了。就在我侄子要摔倒的时候,我一把抓住他,把小男孩骂了一顿。他奶奶马上跑过来,骂我欺负小孩。
而“背后的黑手”不知从哪里捡起一根树枝,玩弄着他奶奶的猪鬃。大摇大摆...
“伤害别人没什么”,“我默许了”。很多父母对孩子错误的漠视,可能就是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开始。
恶意,如果受到鼓励和伤害,只会变本加厉
▼恶意来源于“好玩”[h/]
你和你妈都是贼!
同事邀请我和孩子一起吃饭。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却被一个“笑话”打扰了。同事的孩子喜欢恶作剧。偷偷告诉我的孩子,说:“其实你是个贼。”我妈妈买了所有的食物。”“你和你妈妈是吃我们的贼。”“真不要脸。"
我孩子当场吓哭了。一遍又一遍的问我“妈妈,我们是小偷吗?”孩子的心是最单纯的,“小偷”的阴影一直持续到小学。童年的经历是不会忘记的。和成年人不同,时间从来不是治愈孩子内心痛苦的特效药。
▼恶意源于好奇
一个大胆的实验
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消息:“婴儿不用教也会游泳”。小布丁信以为真,偷偷把亲戚家的新生婴儿扔到池塘里,看了一会儿,觉得无聊,就走了...孩子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好事,但好奇心会导致“恶意”。家长怎么能放任其发展?
▼恶意来自“低素质父母”[h/]
你惹我,我就打你
一个朋友的孩子骑着新自行车上学,遇到了一对祖孙。孙子羡慕自己的车比较先进,吵着要换。“奶奶,别让他的车比我的好!”奶奶一听,急了。“急中生智”踢了朋友孩子的车。他还得意地说:“奶奶踢了这个坏姐姐的车,我们不生气。”孩子还打了一脚,“恶意”往往来自溺爱。
时至今日,孩子的教育问题依然值得全社会思考。过于严厉的教育会把孩子的天真活泼扼杀在摇篮里,过于放任的教育则会产生无穷的隐患。这就是为什么,正如老人们常说的,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
另一方面,上述“恶意”案例,轻轨上的母亲,在孩子犯错后如何处理,可圈可点:
那么,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呢?
1。给孩子展示正确的是非观
孩子们变得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原因是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如果我们不想教一个分不清是非的孩子,我们需要做到这一点:让孩子知道如果他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后果承担责任。
2。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正确的引导
用积极的话语引导孩子。如果你想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尽量避免尝试“不”字,因为“不”字会加重他们的尝试欲。
3。充分利用周围的例子,时刻提醒和关注
父母可以利用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孩子讲道理。讲道理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灵活,要善良,不要居高临下,冷嘲热讽。
4。父母的修养决定孩子的修养
央视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镜子》,里面一个孩子的表白让人印象深刻: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脸,它能反映出我对父母有多忠诚,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我和他们有多相似。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个好榜样。
5。和孩子一起看新闻电视,简单明了的指出是非
孩子可以从电视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见识,明辨是非,但不能不加选择地看电视节目。不要花太长时间。看完电视后,最好和孩子讨论一下新闻内容,分享一下观看的感受。
最后,希望家长们知道:
原谅不等于纵容,关爱不等于溺爱。不要因为“孩子太小”这句话,就忽略了“恶意”的存在。
如果真的遇到素质差的父母,最好的办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远离他们和他们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