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曹格的两个儿子和女儿,乔和“妹妹”格蕾丝吗?妈妈还记得两兄妹因为一个玩具在街上吵架,乔生气地把格蕾丝推倒。当所有人都以为情况会更严重的时候,最后,是我弟弟乔主动向格蕾丝道歉。他们和好如初,完全没有大人干预。甚至我的父亲曹格也是在别人告诉他之后才知道这一切的。
最近,两兄妹的妈妈吴速玲在微博里来了一句段博文:
这篇文章里说的是两兄妹因为琐事吵架,两人都跑去找妈妈说实话。然而,妈妈们并没有轻易做出判断,而是让他们描述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会孩子先学会沟通,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下结论。
作为母亲,吴速玲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孩子之间的矛盾,给孩子上了又一课。难怪节目中年纪轻轻的乔和格蕾丝,不用父母的介入,也能和好如初。
其实不只是兄弟姐妹有矛盾。当孩子开始接触家外的世界,开始认识其他小伙伴时,难免会遇到“冲突”。这种时候,家长的做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这则新闻的“护婴战”就有点吓人了:
孩子矛盾导致父母打架,撕衣服扯头发
在四川某商业广场的海洋竞技场,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玩耍时相互推挤。双方父母吵架了,然后就打起来了。现场一片混乱,揪头发、抓衣服、殴打的动作不断,其中一名女子上衣被撕破。警方介入调查,两人被拘留。
当然,父母看到孩子和别人发生矛盾,甚至打架吃亏,总是心疼孩子,想帮孩子一把。
这种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作为成年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保护者,更是孩子言行的指导者。如果“护犊”不成比例或者过于消极,就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后果。
01。父母的这五种做法,会让“小事变大”[h/]
1。上演一场以暴制暴的“全武行”
有很多家长把暴力当成解决一切冲突的办法。只要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有矛盾,都要冲上去教训对方一顿。有时候,他们会和对方孩子的家长来一场“全武行”,有时候,他们会直接对对方孩子开枪。这样的行为,除了激化矛盾,对双方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孩子深受父母打骂的刺激。
随你便吧”然后这位家长在集合地点威胁要砍下母亲,并说周一就要砍下母亲的头,还提醒母亲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让她赶紧珍惜。
父母的情绪本身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在一场“与外界的斗争”中,孩子真正受到的最大伤害,大部分都是来自滥用暴力和虐待的父母。很多成年人想象不到,当他们和一个陌生人吵架,破口大骂,甚至挥拳相向的时候,在孩子眼里是多么的狰狞。这样的情绪会彻底打破孩子的安全感。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看着父母和别人打架的孩子,会下意识的往后退,抱着胳膊,有时候甚至抱着头直接蹲下。这是出于恐惧的潜意识自我保护。
2。不管是对是错,我们都要为孩子“不负众望”
很多家长“护犊心切”,生怕孩子在外面受一点委屈。每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甚至普通的公共场所与人发生一些矛盾,无论对错,都要为孩子“争一口气”。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上,一个看起来像小学的小孩不小心踩到了一个陌生人却没有反应。当被踩的年轻人质问孩子的时候,孩子旁边应该是母亲的女子回骂年轻人:“你一个成年人跟孩子争论,太没礼貌了!”结果发生了争吵,孩子也从来没有为自己无意的错误道歉,所以在车厢里其他陌生人眼里,他看起来就是一对“熊妈妈”。
父母无论孩子对错都想为孩子出头,实际上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观,让孩子无法正确进行包括道歉在内的行为,甚至无法承担自己错误的后果。这样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会酿成大祸。毕竟不管你今天怎么教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管教”ta,后果可能比现在严重百倍。
而父母的这种行为往往出现在孩子的社交圈里,比如幼儿园或者学校。忽视走在别人前面的父母,会给对方孩子和其他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孩子和家长傲慢无理,进而远离甚至孤立有关孩子,真的是得不偿失。
3。无论对错,孩子都应该低头“认错”[h/]
和以前的父母相反,这些父母“三观太正”。有时候,孩子和别人发生摩擦冲突,就乱认为是自己孩子的错。甚至在明知过错在对方的情况下,为了表现自己的正直,“教育”孩子,还会强迫自己的孩子低头“认错”。
这样一来,孩子会彻底失去对公正判断的期待,甚至自暴自弃,认为即使不是自己的错,最终也会自责。最好不要辜负这个“错误”。长期受到父母不公平对待的孩子,容易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如果他们是外向的,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具攻击性和暴力,而如果他们是内向的,他们会变得更沉默和抑郁。
而且,这种“不可避免的惩罚”会让孩子下意识地学会撒谎和掩饰。孩子即使被欺负,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反而会选择各种谎言,隐瞒事实。
4。教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躲起来!
“惹不起,我们还躲不了吗?”
在很多家长看来,避免任何事情都是最好的办法。这种做法看似万能,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首先,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完全的逃避。它暗示着无论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都不是去想解决办法,而是先“走”。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逃避一切的习惯,不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任何问题。
其次,凡事迁就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也容易给人以“软弱”、“胆小”、“好欺负”的印象,这不仅不利于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容易使孩子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真正遇到坏孩子时,欺负行为只会更加频繁和严重,因为“欺负你”是没有风险和成本的。
而且,人的一生不可能遇到所有可以逃避的问题。一旦面对不可避免的危险,他们只能束手无策。
5。鼓励孩子在遇到事情时“永远不要输”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孩子吵架打架是常事。他们不太在意冲突的原因和影响,但特别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在比赛中获胜。在这些家长的心目中,吵架打架是对的,吵架输了是错的,甚至为此骂孩子。
这种行为直接弱化了孩子之间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的严重性,却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所谓的“输赢”观念。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吵架打架有矛盾是真的,但是我绝对不能输!
那么多孩子的争执,就在这样极端的扭曲中演变成了打架。我们必须赢或输,战斗到死!至少,双方都受一些皮外伤,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双方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死亡。
问:那么父母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才能“治病”?
1。孩子偶尔闹矛盾很正常
很多时候我们放大了孩子之间矛盾的程度。幼儿可能会因为一个玩具或者一件小事与朋友发生争执甚至推搡,但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矛盾大多是正常的。
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时候的儿童无法通过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所以,家长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要强行用大人的世界观去直接判断幼儿之间的是非,因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这时,父母需要先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通过描述自己对对方立场的感受,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对方的,再和孩子讨论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矛盾。
2。父母交流时孩子不应该在场
这时候家长要配合老师,充分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然后商量解决办法。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些不适合孩子当面听的内容,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做。
但是以后讨论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让两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听听他们的意愿和愿望。
3。关注孩子长期遭遇的“欺凌”
校园欺凌是家长必须重视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当他们发现孩子的行为异常时,比如突然对学校表现出严重的排斥,情绪低落或者容易受到惊吓,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以便尽早了解问题。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是否被“欺负”,同时家长也需要判断这种欺负行为是对方的随机行为还是长期行为。如果确定孩子长期被一个或几个人作为特定对象欺负,那么家长一定要及时介入。了解事件始末,配合老师先尝试私下解决
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不愉快,是孩子长大后要经历的过程。家长作为重要的引路人,从一开始“帮助”孩子,到后来“教导”孩子如何应对,都需要自己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