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主动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如此重要?

为何主动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如此重要?,第1张

为何主动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如此重要?

曾经担任腾讯副总裁的著名搜索专家吴军,因为女儿申请大学,往返于英美名校。

他发现,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好坏并不重要。笑到最后的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辈子都在学习的人。

这也是英美名校给予学生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

当你忙着催孩子写作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考虑一下:

这对孩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有帮助还是阻碍?

为什么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如此重要?

01、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输赢不是由起跑线决定的

吴军的弟弟吴子柠也是清华毕业,斯坦福大学博士,获得14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他目前是一家大型国际半导体公司的CTO(技术总监)。

经常有人向吴郡的父母请教育儿之道,但是吴郡的父母并没有什么“秘密”。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父母早就知道并且已经在做的事情——比如教孩子好好学习。

但多年后,吴军和弟弟终于想出了父母的“教育秘方”。

吴军的父亲因为家庭情况无法上全日制正规大学,只能利用在大学工作的机会,一门一门的补大学课程。

在吴军的印象中,父母晚上从不应酬,不看任何电视,总是规律学习。现在,吴军的母亲已经快80岁了,她仍然每天坚持学习。

吴军兄弟认为父母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让他们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吴军看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起跑的瞬间,道路非常拥挤,但是跑完四分之一的路程后,跑者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他们在起跑时占的那点优势现在已经消失了。

很多中国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会尽量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抢座位。

但事实上,成功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拥挤,因为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路上,大多数人都是在跑到一半之前就主动退赛的。

最后剩下的几个人不是竞争对手太多,而是担心怎么找个同伴一起跑。

所以,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是受了一辈子教育的人。

吴军和他的弟弟都把他们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不断的学习。

回顾过去,他们发现中学和大学有很多非常有竞争力的学生,但他们中没有多少人能够在博士毕业后继续学习新的东西。

有些曾经学习比我们好,在起跑线上抢到更好位置的人,已经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跑得更远,只是因为我们还在跑,仅此而已。

02,普通教育

让你有精力坚持跑步

吴军提到美国名校普遍认为大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本科阶段侧重通识教育,研究生阶段侧重专业教育。在本科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是“通用 知识”,而不是“技能”。

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学的专业知识比中国学生少,但知识面要广得多,社会经验更丰富,综合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科学素养)更强。这就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好处。

让学生认识世界,拥有应对复杂生活的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为学生的人生长跑带来持久的后劲。

美国统计了各个大学毕业生每年的起薪。排名前十的大学,除了工科强的斯坦福和商科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外,其他都是理工大学,而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常春藤大学不在其中。

然而,在对比毕业15年后的薪资情况时,那些擅长通识教育的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等,都挤进了前10,超过了以工科和商科为主的大学。

虽然收入不是衡量毕业生价值和大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至少可以说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大“大藤蔓”(最著名的常春藤)中,耶鲁尤其强调文科和艺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

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以后才选择专业,只要选够36门课就可以毕业。他们不做毕业论文——学校不想让学生把时间都花在备考上,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耶鲁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课外活动中度过的,因为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比如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领导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等。

如果你去了耶鲁,却不学这些东西,你就失去了在那里学习的意义。

哈佛强调其本科教育是“非职业学院”,即一个本科生可以对商业和金融感兴趣,可以选修很多这方面的课程,但哈佛并没有授予他/她所谓的相应本科学位。

哈佛和耶鲁一样,不强调考试成绩,会给大部分学生A,学校希望向学生透露一个信息——你的学习已经足够好了,要注意课程之外的东西。

普林斯顿的学生无论最终拿到哪个学位,都需要选修足够的人文社科课程,以及基础科学课程。

即使是盛产科技新锐的斯坦福,本科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完成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与实用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研究和宗教思想等九个领域的必修课。

所以,很多美国名校的毕业生,虽然本科毕业的时候只拿到了一两个学位,但是因为通识教育,在很多领域都很擅长。

哈佛大学的校徽——拉丁语“真理”的意思[h/]

03。教育就是“衍生”

让热情和兴趣伴随你

吴军还发现,美国的亚裔高中生和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高中生申请美国最好的大学越来越难了。

吴军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不同,或者说对教育的意义认知不同。

在书中,吴军举了一个例子:

1998年,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关颖珊与美国15岁的高一学生塔拉·利宾斯基争夺奥运会女子单人滑冠军。

在决赛中,经验丰富的关颖珊由于紧张而出现了失误,最终获得了第二名。利宾斯基发挥正常,没有任何压力,获得了冠军。

赛后两人都接受了采访。

利宾斯基说:我当时就想着兜兜转转,结果完全达到了我的水平;

关颖珊说: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和奶奶。为了报答他们,我会好好利用。

吴军认为这两段话反映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很多孩子学习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因为现实的兴趣。

很多人上大学是为了拿文凭。拿到毕业证就意味着考试生涯结束了,他们下半辈子都不用读书了。

但其实要想进入哈佛这样的学校,最重要的是热爱学习,有非常强烈的动力和自觉性,同时立志成为所有学科最优秀的人。

“为了上哈佛而上哈佛”和“为了知识而上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巅峰在离开哈佛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后才刚刚开始。

吴军说,有了通识教育的基础,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件事:

1愿意服务社会;2.你有多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

这两点其实提供了一个东西:热情。

还记得《虎妈战歌》里的“虎妈”蔡美儿吗?

她成功将女儿索菲亚送进哈佛,索菲亚决定毕业后参军。蔡美儿也非常支持女儿服务社会的想法。

04。事实上,英美名校在提供通识教育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相当的自由度和包容度寻找合适的方向和兴趣。

美国学生对成功的定义是多元化的,还有一些亚洲人眼中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比如-

记者(美国大部分记者收入较低);

低级别地方官员(收入也很低);

健康,工会,参军...

以上职业恰恰是很多哈佛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有一年,学校邀请了伊朗总统内贾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甚至当时的纽约市长也不太高兴。

哥大为什么要坚持这么做?

因为学校认为,为了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明天的世界领袖,年轻人应该对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倾听不同的声音。

耶鲁大学是美国大学中最自由的学校。越战期间,很多年轻人因为反战而跳过兵役。美国政府要求大学不要接收这些学生。

但耶鲁大学以学术特权的名义坚决抵制政府的要求。所以,耶鲁有一位总统——克林顿,他逃避了在越南的兵役。

耶鲁很清楚自己是在培养未来的领袖,不可能用老年人的观点来禁锢年轻人的思想。

education的英文是educate,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所以,其实所谓的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

把藏在孩子心里的智能抽出来

学生一旦有了终身的学习热情,其他人的教育也就完成了。

作为家长,在不改变教育环境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4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0
下一篇2022-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