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1。据说中国青少年自杀率世界第一
9月2日晚,安徽一名消防员从河中救出一名年轻女孩。据说女孩熬夜是因为经常玩手机,妈妈一生气就没收了她的手机。
母女吵架了。然后女孩走出家门,跳进了河里。这个女孩会游泳,但不会游上岸。消防队员听到呼叫后将她救上岸。
很多人会说,上高中都是为了不带手机跳河。这孩子太任性太不懂事了吧?
但是类似的事情还真不少。比如前段时间新闻里,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跳楼了;成都一八岁女孩因父母不看电视,一怒之下从21楼跳下。而父母不买手机,孩子就离家出走...
据说中国青少年自杀率世界第一,自杀原因大多是没有达到要求。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反抗父母,让人背脊发凉。
那个时候,没有孩子会因为生父母的气而离家出走,也不会什么都不说就走极端,更不会对父母怀恨在心。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如果彼此意见不一致,就会走向极端。一点小事只会说你父母不会管教你。
孩子不是教父的错,不能打不能骂,还得有求必应。不然孩子出了事怎么办?
我写过很多关于家庭育儿的文章,都是关于两个儿子成长的琐事。
大儿子十五岁,高一。他学习成绩不算拔尖,但其他方面都挺好的。教他的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
这个年代的孩子都很聪明。你最珍贵的是你的忍耐力和毅力。就算以后上不了最好的大学,也肯定不会差。
后台经常接到咨询:你的两个儿子真听话。你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更别说教育孩子了。
非常感谢读者朋友们的信任。还是那句话,总觉得自己很无知,没有能力给人指路。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更别说一个孩子,会有优点和缺点。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都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必须日积月累。
尤其是坏习惯,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被忽视。孩子大了,坏根已经形成了。再神奇的仙丹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孩子的欲望会越来越大,所以不要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说说大儿子小时候发生的两件事:
一:我想离家出走。
“我要离家出走”这句话,很多家长都耳熟能详。我表哥的儿子第一次离家出走的时候才六七岁。孩子摔门出去后,我表哥找遍了小区,问了很多邻居和孩子的朋友,还是没找到。
表哥慌了,动员孩子的叔叔和邻居帮忙找。两个小时后,孩子从小区假山后面的草丛里走出来,抱着哭哭啼啼的表哥,不停地道歉,“对不起,妈妈。”
令表哥头疼的是,从那以后,孩子经常离家出走。每次都是几家折腾半天他才自己出来。
后来,直到五年级,孩子才主动说,其实他根本不是真的想离家出走,他不敢。只是每次那么多人为自己着急,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母亲慌张的时候,他就感觉到了自己的重要性。
我大儿子第一次说离家出走的时候六七岁。记得读一年级的时候,外婆和我们住在一起。
晚饭后,他和表弟为了玩具打了一架。大家都劝他放了妹妹。他气得站起来说:“那是我的玩具。我还没玩过。我为什么要放给她听?你很古怪。我想离家出走。”
我真的摔了铁门,我阻止了我奶奶追我。我透过门缝看了看走廊,没有孩子,有点慌。
站在楼梯上静静的往下看,儿子一个人坐在台阶上低头抽泣。这段时间,他几次回头,大概是希望家人能过来安慰他。
过了几分钟,当他看到没人跟着他的时候,大概是有点害怕,更难过了。他越哭,情况就越糟。
我走过去蹲在他面前。他抬起一双充满悲伤的无辜的眼睛,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这么残忍?你不爱我吗?”是你儿子。我要离开家了。为什么不关注我?"
我必须承认我很残忍。我没有跟儿子道歉,也没有马上抱他回家。我反而很平静的对他说:“你不是要离家出走吗?那我和你一起去。反正你要是迷路了,我爸妈会骂我的。还有,你这么少跑,多寂寞啊,让我陪你上街。”
儿子咬着嘴唇,不说话了。我站起来往回走。他抓住我说:“妈妈,你去哪儿?”
“难道你不想离家出走吗?我去收拾我们的行李。”
看到我的认真和严肃,儿子抓着我的大腿越哭越凶:“妈妈,我看到漫画里的孩子不见了,他们的父母很着急。我也想试试那种感觉。”
我帮他擦眼泪:“孩子,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遇到坏人,你就再也回不了家了。妈妈和爸爸非常爱你。如果你消失了,我们该怎么办?”
“妈妈,我错了。我们回家好吗?我不会离家出走的,妈妈。”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说过要离家出走。
孩子很聪明。好的行为习惯不是那么容易养成的,坏习惯有时候一次就够了。
如果当时我心软的话,我儿子一定会像表哥家的孩子一样,把“离家出走”当成避死金牌。稍加批评,他就会以“离家出走”来威胁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欲望和需求会越来越大,不可能给他想要的一切。到时候他真的会很难说,很难打,很难骂,如果真的出事了他会更后悔。
说明不是所有的孩子离家出走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有些确实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更喜欢露宿街头。
家长一定要反思这种情况。
二:上学期间千万不要看电视玩手机:
我高一的时候,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就可以看半个小时电视。起初,他会制造麻烦。他看到我的坚持,会有意识的把时间定在几天后。
二年级下学期开学。周一到周五不能看电视玩手机。刚开始他会闹,会哭,会用各种招数哄我,甚至发脾气,但我就是死活不同意。
大约一个星期后,他不再制造噪音了。如果完成作业还早,他就会去看书。
孩子都是聪明鬼,骗一次,顽强抵抗一次。如果他们能让父母妥协,下次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会继续欺骗,固执地反抗,直到父母妥协。
家长一定要清楚什么是可以妥协的,什么是必须坚持的。
那个孩子会知道什么可以商量,什么不可以。自然他会遵守各种规则,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孩子爱玩,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
很少有孩子天生就喜欢学习,大多数都是好动贪玩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苛求的。
比如孩子喜欢玩具,而很多家长总觉得吃不下穿不上,一下子就拒绝了。
孩子喜欢玩具,就像女人喜欢衣服一样。每个人都爱美。女人从来不买没有衣服的衣服,而是喜欢。
孩子对玩具的心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他们喜欢,他们想拥有它。
儿子买玩具,我会仔细观察。如果他们很喜欢,一般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满足。
如果我不是很喜欢,我会和他好好沟通。既然我不太喜欢,那我们这次就不买了好吗?
他犹豫的时候,我就不说话了,站在旁边等他自己做决定。很多时候他会主动放弃,有的还坚持买。
我买了单之后会问他为什么坚持,然后帮他分析。玩具是用来玩的,没必要买我不是特别喜欢的。
他会认真听我的建议,买玩具的次数也会慢慢减少。
我为什么选择先买单再和他沟通,主要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上,你要听很多东西才能得到。谁愿意?当你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至少不会那么矛盾。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玩具真的是他的整个世界,没有太多理由喜欢,更不用说比较了。
我们可以想想小时候对玩具的感受和渴望。
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就会明白,我们没有资格把自己的衡量标准和批评强加在孩子的头上,这样不仅对他不公平,还会剥削他的快乐。
4、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是最大的错误
暑假的时候,我妈陪着我一岁多的侄女。有一天,我们聊天。妈妈说孩子可爱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累。小女孩立刻打开音乐,手舞足蹈,开心地笑着。
妈妈还说,孩子很有个性,一生气就没完没了,然后就会很累很烦。跳舞的侄女立马趴在茶几上哭了。
我妈跟我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她听到自己不好就难过了。”
刚满一岁的孩子,通过和大人聊天,就能分辨出是在夸她还是在批评她。所以,家长不要再以孩子的无知为借口,凡事迁就、包容、急躁。
你要知道,孩子从懵懂无畏到懵懂懂事,再到有自己的思想和感知,不可能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
一个孩子的接受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可塑性也很强。从小的正确引导会是他成长中的一盏明灯,沿着这盏明灯会通向光明。
每个孩子的气质都会不一样。他喜欢唱反调,叛逆,专跟父母作对。这些看似是孩子性格使然,其实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改变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引导、鼓励和表扬他们。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在乎。以前惯坏了孩子,放任自流。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说明自卑已经形成了,只是以前没有爆发的时候被忽略了而已。
小时候什么都习惯了,最容易养成有反应的blx。一旦我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极端。那时候真的会很难骂或者打,我会后悔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