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第1张

如何让孩子从感受到成就感?

1。文章讲述了一个上海高知家庭养殖牛蛙受挫的故事。

作者本人是科学院教授,女儿是上海公务员,女婿是海归,从小留学。家里人希望孙子按照名校私立小学——名校私立初中——名校公立高中——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海外常春藤的“牛蛙”路线成长。于是在孩子刚满3岁的时候,他启动了“牛蛙模型”计划,率先让孩子放下嘴里的牙牙学语,开始学习ABC,123……

孩子的妈妈给孩子的小脑袋里灌满各种跨年龄的知识,每天、每周、每月给孩子设定不同的KPI考核。

教授说:“我知道这会让我的孙子失去他的可爱,但我宁愿他失去他的可爱,成为一个可憎的人,但我不能让他长大后成为一个卑鄙的人。”

然而,让全家人大失所望的是,全家人的精心努力并没有让孩子如愿考上名校私立小学。相反,孩子因为压力过大,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征。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但实际上很多高知家庭都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上海心理咨询师陈墨曾经接诊过一个叫紫苑的孩子。丸子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到了高中就越来越差,最后还逃学了。他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是大学教授,全家都是高知。家人对紫苑的表现非常失望。从小,他们就希望紫苑能考上复旦大学或交通大学,但现在连高中学业都难以完成。

“家里都是知识分子,孩子智商和学习能力都不差。怎么会这样?”家长们对他们厌学紫苑感到困惑。

2。有一本书叫《教师如何教育孩子》。张文质在书中提到许多老师没能教育好他们的孩子。作为老师的孩子,除非极其有才华,一般都比较抑郁。

原因很简单:

几乎所有的老师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所有的学生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我会一直对自己的孩子更严格。

作为老师,更难接受你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鸭。

作为一名教师,当面对自己孩子的落后和不足时,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到自己丢了面子。

很多所谓的成功家庭往往对孩子要求更严格。

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叫做“背景压力”,可能会驱使孩子厌学、自卑、叛逆。而且越是精英家庭,拥有优质资源、起步早的孩子越容易承受“后台压力”。

一个出身精英家庭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往往背负着家人的期望,这是与生俱来的压力。家庭和爷爷奶奶有意无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我们能做到的,意味着你也能做到,我们已经为你奠定了各种优越条件的基础。你可以而且必须更有前途。

也许,孩子可以,也许不一定。

然而,在精英背景的压力下,很多孩子反而会被剥夺能力,变得“无能为力”。因为和父母相比,他们是无能的,是失败的,他们没有成就感。

3。相比之下,一些不识字的农民反而教育孩子出类拔萃。

福建有个妈妈,好几年没上学。她是海边的渔夫。她独自一人带着一个女儿。两年前,她女儿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县里有关部门应该请她介绍一下育儿经验。

她说自己没文化,女儿只有一条路。她早上6点起床做饭,女儿在楼上学习。她让楼下听到女儿的读书声。她跟女儿说,你读书的声音好好听。请大声读。我非常喜欢它。女儿很受鼓舞,从高一一直坚持到高三。

县里相关部门的人去问她女儿对这件事的看法。女孩说我妈让我这么做的。我年轻的时候,真的以为自己读的很好。后来长大了,就能理解妈妈的心了。我一定要读给她听,让她放心。后来我觉得我妈这样带我不容易。我一定要更好的看书,抚慰妈妈的心,这样我的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

我也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我的邻居是两个大学生的父亲。这位父亲自豪地告诉我,他女儿三年前上了清华,儿子今年上了北大。

我问农民的父亲:“你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你有什么绝活吗?”农夫父亲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没文化。其实我没有什么绝活——我只是让我的孩子教我!”

原来这个农民的父亲小时候很穷,自然没文化教孩子。但他又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胡混,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孩子放学回家,他就让他们把学校老师说的话告诉自己;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自己在旁边看孩子的课本。如果他什么都不懂,就去问孩子。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懂,第二天让孩子去问老师。这样孩子既能当学生,又能当“老师”,学习精力会大很多!就算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自己家的孩子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一路攀升到高中,直到考上重点大学……

也许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让孩子有成就感。

很多时候,是成就感带来成功,而不是成功带来成功。

4。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成就感?

世界上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被学习伤害的孩子。父母的这三种错误行为最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成就感。父母越有见识,越容易犯罪。

首先,期望值太高

一个孩子考上了“刀班”,但是他在班里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他的父母问专家该怎么办。专家很感慨:“你们的孩子都是尖刀,就算是全班倒数第一,在全校排名也不会太落后。还不满意?”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母,他们从不满足于自己孩子的成绩,尤其信奉“取法,只求最好;取法,唯得之”。

有个小男孩想当干部,最后当了小队长。他妈说:“一个小队长有什么好夸的?它是中国最小的官员。小时候,我是队长。”后来孩子当上了中队长,他很开心。他妈问:“大队委有人选吗?”你认为我们的孩子会没事吗?

第二,管子太细

在职场上,有些领导不信任下属的能力,怕下属把事情搞砸。他们左规劝,右教导,什么都要管。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挺“无聊”的。

教育也是如此。对孩子来说,唯一最好的刺激就是自由——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权利。父母越俎代庖,无异于用一把心锁锁住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积极性。

以作业为例。很多孩子一放学回家,家长就问:“今天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写作业,家长也是从头到尾盯着看。如果家长太在意孩子的作业,会宠坏孩子对作业的胃口,孩子会觉得作业是家长的事,从而失去自主性。

第三,操之过急

很多学校都贴着爱迪生的座右铭:“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很多同学都很不解:“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成绩还是提高不了?”事实上,爱迪生的座右铭还有另一半,他说,“但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更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不够勤奋或者不够努力。其实你也不能说他不努力学习,他的问题也不一定是他的。就像一台机器的螺丝没有拧紧,一个窍门没有打开,某个灵感的亮点没有点亮——这些都是迫切的,需要时间去酝酿。作为家长,不能急躁,不能指责,但需要等待孩子“醒来”的那一刻。

education的英文是educate,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前腾讯副总裁吴军为女儿走访英美名校,发现好学校只教一件事:引出藏在孩子心里的聪明才智。

只要一个家长引发了孩子的成就感,给了孩子终身学习的热情,他的教育就完成了。注意,是“诱导”和“劝导”,而不是“催出”、“拉出来”、“逼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3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0
下一篇2022-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