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度过入学焦虑期
今天就来说说怎么和老师打交道吧。我自己的孩子在美国上幼儿园和小学。我们遇到的大多数老师都很好,但也有一些老师不是很满意。我想讲一些如何和老师打交道的故事。关键是如何帮助孩子。
在我看来,和老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换句话说,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我们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尽量记住这个目的,尽量往人好的一面看。如果你认定“我和我老师是对立的,我老师怎么样?我满腹委屈。”一旦有了逆反心理,经常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就没有办法顺利解决问题。
首先可以让老师了解基本情况,在开学的时候和老师沟通。
比如大宝宝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也上小学。每年,他都被分配到一个新的班级。当他是一名新老师时,学校会发一些表格给他的父母填写。比如这个孩子性格怎么样?你能和别人相处吗?如果他紧张焦虑,如何快速安慰?他有什么兴趣?他对某些东西过敏;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老师快速了解孩子。
所以,在开学之前,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往往可以自己琢磨琢磨。我的孩子的性格、兴趣是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他通常会做什么?通常我怎么回应会有更好的效果,包括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家庭生活?家长可以把这些东西写下来。遇到老师可以介绍给老师,让老师了解孩子。
其实好老师会自己观察自己。比如大宝的幼儿园老师发现他喜欢看书和数字,每天早上把他送到那里,让他玩有数字的积木,或者给他看有数字的绘本,这样会让他更快平静下来。
再举个例子,大宝上幼儿园的时候,不会说话。他先去小班适应,然后去18个月-2岁的班级。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语言发育不是很好。老师有时会用手语和孩子交流,每周都有一节手语课。经过两个月的过渡,大宝上了2到3岁的班。2岁以上的孩子能说好。那老师就没必要用手语了。但是我发现升职后的第三天,大宝晚上做噩梦,有时候还会哭。我去和老师商量。老师,大宝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嗯,我还是和他用手语交流几天,看看会不会有所改善。老师用手语和他交流后,大宝晚上不再做噩梦了。所以我们猜测,2到3岁的班级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大宝只能跳出文字,所以压力比较大。经过和老师沟通,老师愿意帮大宝过渡,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如果我没有和老师商量,大宝的过渡期可能会更长。
第二,第二件事。平时有问题就和老师沟通,征求意见。因为老师毕竟见过很多孩子,经验丰富。
比如孩子在家里有什么行为?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可以和老师商量,让老师给你建议。有时候,我会征求老师的意见,所以不一定非要比老师学得更好发展心理学。我觉得多一个人讨论,多一个想法就好。老师也很乐意和我聊,帮我解决问题会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我跟老师说,大宝在家跟我们玩桌游,输了就闹。他在幼儿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说,幼儿园没问题。但是对于一些事情,老师会淡化处理。比如排队,轮流当第一,省得孩子争第一。整理好架子,告诉孩子这不是比赛。所以老师会告诉我怎么处理。有时候会借鉴老师的方法。
经常和老师交流,老师会知道,哦,这个妈妈很关心孩子的教育,会主动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鲍晓有很多事情,都是老师讲的。
比如大宝喜欢骑红色三轮车,轮不到他就发脾气。老师没有要求他站起来作为惩罚,而是引导他通过他的情绪。几周后,他不再制造麻烦了。如果老师不告诉我这样的话,我根本不会知道。
大象大宝三岁半以后基本就不睡午觉了。老师把他安排在靠窗的位置,稍微亮一点,让他可以自己看书,安静的玩玩具。有一天,老师说,我今天摸了摸他的背,他居然睡着了!多新鲜的东西啊!哈哈,老师会告诉我的。
所以,回到我开头说的,家长和老师互相信任,目标都是帮助孩子成长,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如果你把老师放在对立面,总是想着质疑老师,或者不愿意和老师交流,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来越难。
有个妈妈曾经问我,她上幼儿园要背诗。她的孩子没有把它们背好,所以老师惩罚了她。第二天,孩子死活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反正都快过年了。要放假了,不去就不要去了。在家呆了两个月,春节后又开学了。孩子不愿意去,但也没有强烈反对,就送了。孩子放学回家,说老师没让我背诗,老师让我跳绳。我不能,我很害怕。妈妈说幼儿园老师有点厉害,她问,怎么办?如何引导孩子?
虽然我不赞成幼儿园背诗。但是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换园怎么办?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不和老师沟通呢?妈妈的原话,“老师有点厉害”,那么如果妈妈不和老师沟通,是指望孩子自己吗?
如果我妈的思路不是和老师相反,就是“老师有点强势”,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件事就好办多了。
怎么解决问题?先和老师沟通,问问老师具体要求是什么等等。告诉老师,下次不要站着罚站,帮帮家里的孩子。同时,在家里告诉孩子,妈妈会帮你的,我们会每天练习。它还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你妈妈现在读,你可以帮你妈妈检查读的对不对,或者你妈妈背的对不对。你可以看看你妈妈背的对不对。各种方式交叉,让孩子不会觉得无聊,不会有压力。只有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他才会有信心。
相反,如果诗没背好,孩子怕老师批评,妈妈怕老师批评,就不去了。这种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他还是得在节后去。他去了之后,不会跳绳,但还是会害怕。
而是和老师沟通一下,说明你很在意这件事。跳绳我们已经买好了,每天在家都会和孩子一起练习跳绳,帮助孩子提高。老师看到家长关心孩子,真的在帮助孩子,就会鼓励家长。
所以,这件事如果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一些技能,还可以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也将是一种“解决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他们也可以与老师建立积极的关系,从而达到多重目的。
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我想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你怎么想呢?你是怎么处理的?你的计划会有什么后果?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还是没有帮助?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有人会说中国的情况和美国不一样。我承认中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然而,父母是孩子的避风港。就因为“这个老师真坏,我根本不想和这个老师说话”,孩子被夹在中间怎么办?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个老师真的很不好,我想办法保护我的孩子”,这个角度怎么样?
我们也遇到过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当时大宝上幼儿园(学前班,美国义务教育的第一年),我当时在博客里写的很详细。这里就不重复了。我将着重讲一个例子。学前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孩子过渡到真正的小学生活,所以学前班有很多规矩,老师非常重视行为规范。(我也在博客里详细记录了这些行为准则)。
大宝的老师是刚毕业的新老师,实习了一段时间,没有自己的孩子。后来我观察到,她对孩子的特点不够了解,或者说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她处理问题比较生硬,没有任何小的解决办法。
我经常做志愿者工作。有一天我在门外等,听到她说,xxx,你再这样我就给你黄纸条!所以她别无选择,只能用黄条威胁学生。
其实一个好老师应该是鼓励的,应该是想办法的。比如大宝4-5岁的时候,喜欢看书。当他读一本书时,他着迷了。当他的老师告诉他去参加其他活动时,他充耳不闻。他没有惩罚他,而是说:“大宝,现在你可以做我的助手了。我们要做什么?”大宝开心地放下了书。
我自己的原则是,从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怀疑或批评。
大宝吃过几次黄条,有一次觉得很委屈。他说他真的摔倒了,而且地面很滑,所以他去散步了。老师认为他是故意跪在地上玩,给了黄条。我没有说老师做的不对,因为我真的不知道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我跟大宝说,嗯,老师也担心你。如果你在地上滑行,你会绊倒别人。这很危险。所以才有这样的规定。在走廊里安静的走,不要打架。如果你摔倒了,不是故意滑倒在地上的,你可以向老师解释。老师大概没看到。
我知道,要求一个5岁的小男孩和老师这么清楚地说话/为自己辩护,要求太高了。完全没想到大宝会这么做。但是,我告诉他一个选择。如果你真的被冤枉了,你有这个选择。你现在做不到,也许以后会做到。另外,我说这些是表明我的态度。妈妈没必要站在老师那边,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你。我认为让孩子理解母亲的立场和态度很重要。孩子会以此为基础决定是否与母亲沟通。如果妈妈看到老师的纸条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孩子以后就再也不会跟她说什么了。
然后我给老师写了一条短信,告诉她我已经和大宝谈过这件事了。而我告诉她,我积极配合她的工作,每天在他拿到绿卡的时候鼓励他,每天在我把他送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提醒他:留着绿卡!我没有直接劝老师,你总是靠惩罚是不对的。其实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面鼓励比惩罚更有用。但是,通过我的笔记,我表明了我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我在配合你,我在以这种积极鼓励的方式配合你。
虽然那年老师不是很满意,但是孩子们上学很开心,放假了。大宝还说他想老师了。作为家长,我还是尽量充当缓冲的角色。尽量配合老师,尽量让孩子开心。
如果你和老师完全对立,如果有问题(老师处理不公的时候)责怪老师,掩盖自己的过错,那么孩子在学校会越来越不配合。指责容易,但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利益和成长。父母站在中立的立场保护孩子是需要一些努力和智慧的。
四。最后,我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涉及到父母的思考。如何化解教师的一些影响?
这个故事是一个朋友给我讲的。它说幼儿园的孩子们回家了。饭桌上,孩子们突然双手合十,念道:感谢父母养育了我。。。谢谢你,爸爸。什么?什么?。。感谢妈妈什么,什么。。。父母一下子惊呆了,面面相觑,然后说,谢谢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照顾你,等等。
我很理解我的这个朋友。我们有时讨厌这种形式主义。比如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母亲节的东西就给妈妈洗脚。这种方式其实并没有触及孩子的内心,他可能也没有什么概念。那我们反感这个事情,我们是不是就不管了?我不这么认为。其实可以用来变废为宝哈哈哈。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双手合十,读到这些话,也许这就是他开始感激父母的标志。我觉得拥抱是一种很直接很感性的方式。我对我朋友说,哎,这个时候,其实你自己扑向他,对他说,哇,谢谢你想到感谢我们。我太感动了。这样的情感交流相互影响。其实这是一个情感联系的机会。
然后爸爸妈妈也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普通人,他们的努力也是想被别人看到的。妈妈和爸爸都在努力做好。爸爸妈妈,希望我的努力能被你们看到。现在你看到了我的努力,我真的很感动。这些都是真情实感。这也是一个培养共情,或者说共情的机会。让孩子看到,哦,父母其实是想让我看到他们的努力,那么慢慢的,他就会学会看到他们的努力,学会体谅他们。
我们经常谈到相互理解。它从哪里来的?很难说,即使你通过生活中的小事理解了孩子,孩子也要学会理解父母。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大事来隆重教育他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小机会,你可以慢慢影响孩子。你可能会说,啊,母亲节给我洗脚,我太鄙视了。那么你换个角度看,也许这是你自己影响孩子的一个机会。
摘要
看完这篇文章,我知道很多人肯定会说,哎,中国的大环境怎么样,中国的老师怎么样。的确,我一直承认,中国有中国特色的育儿环境。然而,这并不是父母永不放弃的理由。这是父母和孩子的天堂。如何才能在这个避风港做好工作?自己去想,多找方法。看这篇文章。有什么视角是你没想过的?有什么收获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