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有一次,我两岁的女儿因为一件我不能满足她的事情,非常失望。然后她就在那里哭,喊,发脾气,不肯罢休。无论我怎么安慰她陪她,她都停不下来。爸爸已经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房间。
所以我陪着她。我观察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清醒。女儿用尽力气的哭,哭声撕裂了黑夜空。她抱着我的腿,一直嘟囔着她没有得到什么。她满脸都是眼泪鼻涕,拒绝我给她擦。
我看着她的小脸。她涨红的脸完全被悲伤和愤怒淹没了。我的内心突然充满了同情。我知道两岁多的孩子不容易。她此刻没有太多的智慧去选择不同的情绪去面对这件事。
她还是不能理解什么是“店铺关门了”。她能感受到的只有无法满足的失望和悲伤。这种痛苦对她来说是真实的,这是她长大后要经历的。这是人从愚昧走向清明,从本能走向智慧,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如此,从丢了一根棒棒糖到离开好朋友,错过喜欢的学校,失去心爱的人,或者失去一笔钱……
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不能承受或失去的东西,那些我们以为比天还大的灾难,总有一天我们会从中成长,以一种更强大更智慧的状态选择微笑着接受,总会从这些经历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这些经历都是极其个人化的,别人无法替代,也不需要替代。此刻,作为一个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持正直和稳定,然后陪着她。
我抱起她小小的身体,她在我怀里放声大哭,甚至因为愤怒拉扯我的衣服。我把她的头抱在怀里,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的抚摸着她的背,慢慢的女儿在我怀里安静了下来。
我知道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能做的不多。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机会充足的时候。她面对那颗在失去时毫无评判地伴随着她受伤的心,在获得成就时敞开心扉分享喜悦。
因为不是每次她伤心欲绝的时候我都会在,也不是每次开心的时候我都会有机会和她分享。
经验是不能传承的,只有你自己去体会。
02。当父母的力量不够时,他们无法承载孩子的选择,他们可能会犯错。他们内心太脆弱,不会极度焦虑。
任何不确定的感觉都可能引发内心的焦虑。为了逃避这种焦虑,他们通常有两种方法来控制它。
一、过度干预
孩子长大后会遇到很多“困难”。孩子有必要面对这些困难,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比如幼儿学习吃饭穿衣。对他们来说,这些事情真的很难。他们可能要摸索很长时间,把食物弄得桌子上衣服上都是,或者因为扣不上扣子而哭。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容易导致他们内心无能为力的父母的焦虑。
为了避免经历这些内心的骚动,他们会阻止孩子直接为自己做的尝试,包括正在努力爬行的爬行孩子,试图拿到两米开外的一个小玩具,而旁边的大人看到直接“帮忙”,把那个玩具拿给孩子。这些行为都是过度干预。
其实这种不请自来的帮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烦恼,不能说伤害太大。
他们会有机会在合适的时候面对困难,在困难面前经历沮丧、愤怒、气馁、烦躁等情绪吗?如果他们年轻的时候不练习面对,等他们大了,爆发的强度会更大。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早上不断催促起床穿衣,盯着写作业,也是过度干预。
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选择是先在床上躺十分钟还是先看动画片还是先做作业,是孩子自己要学习和摸索的过程。TA每做一次选择,都会经历这个选择的相应后果。
但如果父母从小就不断干预孩子的选择,那么孩子就会失去自我观察和反思的能力,外界控制和批评的力量也会更大。
孩子所有的力量都会用来保护自己,然后对养育者启动防御模式,对事情本身没有多余的关注。那么自然,孩子就失去了从中学习的机会。
二。过度严重
这类家长遇到行为有问题的孩子,最喜欢的归因模式是——“溺爱”。
而他们所知道的溺爱,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过度干预的育儿模式,是一种不顾孩子内心真实需求,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行带入孩子的生活。
于是这种严厉的父母,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溺爱”的情况下,为了对抗溺爱的后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坚信孩子必须经历挫折才能变得坚强。从某种层面来说,这种认知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只是区别在于挫败感、失落感和无力感。这些负面情绪不应该是父母人为制造的。
比如为了让孩子学会等待和自律,当TA提出要求时,故意拖延满足或不满足,让孩子在绝望中歇斯底里地哭泣。
或者在孩子对一个挑战不知所措的时候,给孩子讲一堆看似正确的道理,给对方施加压力,让他马上去做,坚持下去。
你不能这么没用;要坚强;
不要怕他;你要好好说话,不要一直哭;
如果我知道,你以前是做什么的?
让你听不听我的,你看...
并且期待用这样严格的要求让孩子成为一个坚强、独立、勇敢的人。
这个!样本!是啊!不要!用!是啊!
孩子能成功走过挫折,是因为父母在他们受伤无助的时候,有一个坚实温暖的拥抱支持和陪伴。
父母不加评判和焦虑的稳定接纳支持,可以激活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面对困难。久而久之,这种稳定的接纳力会逐渐被孩子内化,成为自己的性格背景。
但是很多家长都给出判断和焦虑,所以没有悬念。他们的孩子很自然地将判断和焦虑内化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03。孩子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做出各种选择。
但是我怎么教别人做选择呢?答案是不用教,让他们多做就行。
因为一旦我开始告诉他们选择的答案,或者直接帮她做选择,我就不是在给孩子学习选择的能力,而是在剥夺他们的能力。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她做一些选择的时候,不加评判的陪着她,结果却是她不满意,而不是借这个机会,利用她的脆弱来表明自己的正确,告诉她你当初不听我的建议是多么的愚蠢。
这样做,我不仅失去了支持她的机会,也失去了她的信任。如果我这样做了,她除了“犯了错以后千万不要告诉妈妈”之外,什么也学不到,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想要的。
如果你知道这样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还是忍不住批评教育,那是因为你在当下失去了中心,内心的焦虑和软弱被检查出来了,那就趁这个机会好好面对作业吧。
八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抚养一个孩子更好的机会看到自己了。
当你学会更能接受孩子不完美的选择,你自然也就能多次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选择。本质上,在这个人生的学校里,父母和孩子是校友。
父母和孩子不是应该互相犯错,互相原谅,互相成长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