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使”为什么会变成“小魔王”?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小天使”为什么会变成“小魔王”?家长应该怎么做呢?,第1张

“小天使”为什么会变成“小魔王”?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宝宝打人。我该怎么办?

妈妈的信:我家宝宝成了“魔鬼化身”?

宝宝2岁多了,还没上幼儿园。最近发现他“脾气有点暴躁”!只要他不开心或者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去做。

奶奶告诉我,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小区操场上,宝宝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都习惯推搡别人,争抢玩具。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一定要抢。如果他抓不住,就会打人或者咬人。如果你不遵从他的意愿,你会倒在地上哭泣。

对家人不满就开始打,除了我。如果我生气,他会害怕。我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批评他。感觉他能明白道理,承认错误,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忘了,真的很头疼。

有一天,无意中发现他在社区微信群里出名了...其他孩子的家长都说他是“小霸王”,他们不允许孩子和他玩。

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孤立,我很难过。我该怎么办?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脾气暴躁”的宝宝。和其他孩子在一起,很容易产生矛盾。重手脚,轻尖叫哭闹,总之“根本吃不下饭”。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性格略“强”,但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更没有把这当成问题行为。他们有的认为“我们大人不能干涉孩子之间的问题”;有人认为“如果我阻止了孩子,他会不会没有安全感”;还有人认为“孩子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益,以后不容易吃亏”。所以,即使孩子稍有不开心,和家人打架,他们依然很开心,眼里充满了爱。

当然也有家长觉得很焦虑。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攻击性行为而显得不合群,甚至有社交障碍的时候。此时,他们的处理方式要么是停下来用表情训斥,要么是拉着孩子用真诚和情感告诉他们。

近年来,关于“熊海子”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一些人的可恶和可怕就不用多说了。我一直认为,之所以有“熊孩子”,多半是因为有“熊父母”。像上面提到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发展成“熊孩子”。就算“熊爸妈”自己也是温文尔雅,知识渊博。

宝宝为什么要打人?

其实2岁的宝宝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是很正常的,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我们发现宝宝在“摸”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指责孩子粗鲁和“暴力”。只要我们心里知道,“时候终于到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开始“动手”,爱上用“力”来解决问题。

我们根据宝宝的年龄来分析。

1。一岁以内的宝宝

在宝宝9个月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一个突然的发展,从手腕到上臂的优势度有了很大的突破。拍打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学会了某项技能并愿意使用它一样。

父母抱着宝宝玩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会不自觉地拍大人的脸,开心地傻笑。大人往往觉得宝宝长得特别可爱,就吹嘘自己有能力“做得很好”,向别人“炫耀”,引导宝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动作。大人也笑了。他们的过度反应强化了婴儿的行为。宝宝觉得打人不仅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还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表扬,自然会延续这种行为!

2、1-2岁的宝宝

1岁以上的孩子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因为如此,孩子无法独立地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选择咬人或打人来发泄不满。

有时候小孩子打人,真的是出于自卫。可能是孩子抢了他的瓶子和玩具,或者是有人先打了他,或者是有孩子抓了他的头发。这个婴儿绝不会容忍被欺负。他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反应。

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想发泄一下。如果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他的心情会很糟糕。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互相打架。另外,1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各种能力的阶段。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可能会感到沮丧,他的打人行为也可能会出现。

如果攻击性行为能让他们轻松达到目的,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维持下去。甚至有些妈妈在批评孩子的同时也做出妥协。也就是说,只要最终结果是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使用武力”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行为被结果强化,被固定。这个行为原理可以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比如其他一些负面行为——在宝宝生气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地上扔东西;我想喝水,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推开水杯……

有些妈妈觉得孩子的情绪需要被接纳,于是一次次的包容和退让。一些母亲也选择了“以暴制暴”。“让她知道被打有多痛苦,她就不敢打人了!”然而,所有这些处理方式实际上可能会加强孩子的攻击行为。比如大人的暴力反应也是一种关注,也可以强化宝宝渴望得到大人关注的行为。

3、大一点的孩子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些孩子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他们自己也是被父母用“武力”教育出来的。

因为大一点的孩子自我意识更强,行动力更强,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可爱,俗称“刁蛮”。所以很多成年人会忍不住痛打他们一顿,有时是为了发泄情绪,有时会误以为这种方式是“捷径”。

我对武力惩罚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因为你对孩子的一切付出,都会有同样的反应。被打后,孩子可能暂时不会继续犯错,但他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处理问题,而是学会了如何用武力解决问题,并发扬光大。

我们该怎么办?

在说具体做法之前,我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对,手不是用来打人的!《手不是用来打人的》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获奖儿童作家丁妮·阿加西博士。作为一名行为治疗师,她在学区、社区、养老院和私人诊所的儿童和家庭事务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她也是相关研讨会和团体的负责人,提供沟通技巧、养育下一代、停止吸毒、虐待儿童、离婚和自尊方面的建议和咨询。

丁妮·阿加西博士在扉页上写下的这段话,深得我心。分享给大家。

“亲爱的大人:

无论是作为父母、老师还是朋友,能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作为照顾孩子的成年人,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逐渐告诉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以此来指导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最重要的人生观之一是拒绝暴力,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行事。

-丁妮·阿加西,“手不是用来打人的”[h/]

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认识到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他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表现出善良和关怀。这也是《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这本书的中心主题。这些主题与爱、友谊、认可、尊重、耐心、鼓励、坚持、荣誉和忠诚密切相关。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会用自己的双手照顾自己,关心他人。

“我希望你能一次又一次地把这本书分享给别人,让孩子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会以正确的方式使用他们的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

年轻的父母们,你们要知道,如果孩子有了“动手”的习惯,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但是长大了自然会变的。”不要对他们嗤之以鼻,也不要反而沾沾自喜。

因为,不会正确社交的人,会逐渐失去朋友。这也是一种社会失序。以后真正吃亏的是你。

为了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当我们看到他“动手”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反正冷静点!

1。不要强化不良行为。

对于刚学会“拍打”这项技能的宝宝,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的夸奖,也不要紧张。

要教会宝宝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让孩子学会击鼓,玩拍手游戏,强化适当的行为。比如他刚举手的时候,跟他击掌,嘴里还能有节奏地说“拍一个,我来拍一个”,引导孩子玩拍手游戏!

教宝宝正确的情绪模式,比如,教宝宝亲吻父母,轻轻抚摸他们,以示对父母和他人的爱。有些父母喜欢在他们的婴儿面前互相打耳光和调情。这样,宝宝可能会误以为“拍打”是一种表达“高兴”和“喜欢”感情的方式。所以我们成年人要注意言行,以身作则。

对于大一点的宝宝,我们要记住的原则也是:

不要通过攻击让孩子得到任何好处。

了解孩子们在做什么很重要。目前孩子还不能通过“使用武力”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为了逃避某项活动,那么如果此时使用“暂停”,孩子的这种行为反而会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如果是为了获得关注,那么母亲的拥抱和“长谈”也无助于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教孩子适当的替代行为,并加强他们。

大家可能都很困惑。如果是为了引起注意,为什么不能给宝宝注意呢?

当然要给孩子真正的关心和优质的陪伴。但是,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那一刻,如果我们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反而会助长问题行为,反而是一种伤害。

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在平时多关注孩子,关注他们的良好行为,并加以强化。

另外,问题行为发生后,除了及时制止,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适当的替代行为,并加以强化。

比如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正确的社交方式。

比如先处理问题行为本身。当你的孩子打其他孩子时,最好多关注受伤的宝宝。然后,教会你的孩子以适当的方式与他们的同龄人重新交流,包括正确使用语言。最好把场景再回放一遍,让孩子感受两种沟通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当一个孩子知道打人没用,而另一种方式很容易达到目的,并且这种方式能得到大人的认可和表扬,他当然会选择这种方式!

在这方面,家长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包括取得其他家长的支持,让其他孩子配合和帮助。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有“打人”的习惯,最好主动与老师和其他家长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共同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社交模式,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强化。而且避免洗白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帮助。

比如教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愤怒”并表达出来。对此,家属应充分肯定并及时回应。

比如当孩子情绪激动,想攻击别人的时候,你可以给他提供其他的选择,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便处置。你也可以教他用力跺脚来发泄不满;或者教导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气了,可以来找你帮忙。

比如当孩子不依靠攻击性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你要多鼓励他的行为,让他意识到这是对的。比如你可以表扬他的行为“你懂得和孩子分享玩具”,或者你可以给他一个更好玩的玩具给他惊喜,等等。

……

明智的父母应该还是能想到很多合适的替代行为的。

3。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讲道理”

可以看一些绘本、歌曲、漫画、舞台剧等。关于理解情绪和积极行为支持。比如上面提到的“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系列。

这套绘本关注2-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包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话不是用来伤人的”、“尾巴不是用来拉的”、“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它以实用、有用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地用手和文字与外界交流,释放善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收获友谊,避免冲突。书中有专门写给大人的话,有很多和孩子讨论的话题和相关活动的建议。

4。父母也需要情绪管理

不要随意骂打人的宝宝。宝宝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你突然的训斥只会让他感到困惑。

不要因为孩子打人就让他尝到挨打的滋味:孩子不会理解你的用意,只会认为你在伤害他,最坏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不再信任你。

另外,我观察到有些家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不开心,孩子就靠边打你。后来,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孩子。我抱着孩子,道歉,流泪,不停地亲吻。平时对孩子的管理也是随心所欲。当我觉得应该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这种充满激情的家长,真的是最伤害孩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3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