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孩子的这几种交易,家长别再做了!

最伤孩子的这几种交易,家长别再做了!,第1张

最伤孩子的这几种交易,家长别再做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需要讲究方法。父母说什么做什么,孩子都能看到。作为孩子的榜样,父母不能做什么?

几天前,我带宝月去朋友家玩。当我朋友的女儿肖飞看到宝月时,她带她去参观她的新书房。原来我朋友为了庆祝女儿成为小学生,特意给她安排了一次学习。

我跟着进去看了看。我在书桌上方发现一张表格,上面写着:收拾书包,检查作业,叠好被子,晚上早点睡觉……

每个项目背面都扣着几朵小红花。菲利普斯说,如果你收集了50朵小红花,你可以向你的母亲索要礼物。

宝月看到了,拉着我的手说:“妈妈,你也给我一朵小红花,我自己做被子!”

我还没来得及开口,朋友就向我招手,低声对我说:“别这样,我会后悔的。现在每次我让小菲做什么事,她都会问我‘有没有小红花?’"

“看!”朋友指着表格对我说:“下面几项,整理、打扫卫生、玩游戏不到半小时……都是她自己加的。我说不奖励小红,她就不干。我觉得这孩子越来越功利了!”

朋友说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个高中同学。

从小就是学霸,校级绝代佳人。他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除了不结婚。

前几天在街上碰到她爸爸,我叔叔居然认识我。他说:“你们同学关系一直很好。以后帮我劝劝她。只要她结婚,我就有房有车娶她!”

搞笑的是,我跟这位同学提到了这件事。她说她已经跟家里摊牌了。只要不催她再结婚,她每个月给父母一万块的退休金,每年带他们去国际旅游一次。

土豪的对话都是这样的吗?羡慕之余,也不禁感慨,有一种无奈的亲子关系叫做,我们之间只有交易!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但很多父母却很困惑。他们明明那么爱自己的孩子,毫无保留的为孩子付出,全身心的教育孩子成才,可为什么得到的却是孩子的敌视和怨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只是因为我们想成功地教育孩子。

你以为你在管教孩子,其实是在和孩子做交易。不信的话,对比以下。你曾经用以下四种方式和孩子谈判过吗?

一、奖励机制:“如果你做到了...,我会给你...奖励"/s2/]

如果你能认真做作业,一会儿我让你打半小时游戏;

如果你期末考试考了全班前十,我就带你去旅游;

你乖一点去辅导班,我给你买玩具……

这是我们最常用也是最喜欢的方式。既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满足我们的要求,又能让孩子因为得到奖励而开心。双方皆大欢喜。

这种奖励机制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像菲利普斯妈妈一样的困惑:

孩子越来越功利,越来越不主动。一旦奖励没有了,那个好习惯瞬间土崩瓦解,辛辛苦苦塑造的“好孩子”形象分分钟被打回原形。这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这个故事吗:

有一位老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他家附近有一些非常淘气的孩子。他们每天追逐打闹,让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屡禁不止,老人想出了解决办法:

他把所有的孩子叫到一起,告诉他们他喜欢热闹。如果他们每天来他家玩,他们会得到一些报酬,噪音越大,他们得到的报酬就越多。

孩子们很开心,每天都来玩,闹,要钱。但是后来他付出的越来越少,孩子们的心理很不平衡,也就不再闹了。直到最后,老人不给钱,孩子们一气之下,再也不来他家附近玩了。

从此,老人过上了干净舒适的生活。

在赞叹老人智慧的同时,你发现了吗?我们经常做类似的事情。

用奖励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变成有回报的努力,直到他们改变了做事情的内在动机,为了得到奖励而完成任务。一旦奖励没有了,目的也就消失了,孩子也不愿意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所以奖励机制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它让孩子变得懒惰,被动,自我约束能力差,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和自我激励。

二。惩罚机制:“如果你敢...,我会……”

你再跟我说话,今天就别吃了!

你再打游戏,我就没收你所有的零花钱!

你再不跟邻居打招呼,我就把你的玩具扔了。你犯一次罪,我就扔一次!

我真想问问我的孩子:打招呼和扔玩具有什么关系?

很多家长喜欢用这种不相干的东西来惩罚孩子,或者用孩子喜欢的东西来要挟孩子。

我清楚的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7个同学忘记带红领巾,都是在体育课上被班主任制止在办公室抄数学公式。

当着老师的面不敢说什么,可是下课后,七个同学都在背后抱怨:为什么?!我真希望我没有把我的红领巾带回家拿!为什么体育课要阻止我们?为什么要抄那些鬼字的数学公式!

这让他们记住了要戴红领巾,但也让他们看不起班主任,对数学深恶痛绝。

根据事实处罚孩子很重要。不要用那些不相干的手段勒索孩子。否则就不是教育,而是交易!

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让他们付出心痛的代价来达到惩罚的目的,只会让孩子产生这三种结果:

孩子会对父母非常反感,口头上不会接受。

孩子忍痛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却永远不会改错!最终,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孩子学会了和父母打交道,学会了用其他手段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错误还是会不断的犯。

三。投资机制:我的努力你负责

前几天有个朋友来找我,说她儿子从小就患有抑郁症,经常眼前出现幻觉。如果你走进任何一个房间,你会看到到处都是桌子。

有心理医生建议孩子休学一段时间,妈妈不同意,说快初中考试开始了,关键时刻怎么掉链子。

这位妈妈说她全职,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中。这几年带孩子上课,陪孩子学习,浪费了很多心血,孩子成绩一直不错。她以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没想到最近得了这样的病。

她带着孩子到处求医问药,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妈妈话里传递的紧张和压力让我很不舒服。我甚至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抑郁。

诚然,很多父母都是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的,但这种付出背后有一个无形的“契约”,那就是“我为你付出了努力,你要有个样子才配得上我。你现在所有的成就都应该归功于我。”

虽然父母不说这些话,但孩子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这种隐形交易比前两种更可怕。

因为孩子潜意识里觉得被利用了,被投入了,有压力了。

父母口口声声说这样对自己好,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也没有任何自我价值感。他们活得像个木偶,错误地把父母的期望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一生都在痛苦和迷茫中徘徊。

四。替换机制:用物质替换公司[/s2/]

有时候,孩子会让父母陪他们玩一会儿。这是家长说的:

“我不是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吗?自己去玩吧!”

“妈妈工作要忙,工作赚了钱才能给你买好吃的吧?”

看似逻辑天衣无缝,却是很生硬的交易,就是用物质的东西代替陪伴。

在这种交易中,孩子很被动,似乎得到了补偿。事实上,他已经失去了与父母亲密互动的宝贵经验。

曾经听过一个很感人的笑话:

父亲下班后,孩子扑到父亲面前,问他工作一小时能挣多少钱。

爸爸觉得这种问题太无聊,把他打发到一边去玩,但是孩子紧紧跟着他,一直问他这个问题,直到他随口说,20块钱。

孩子跑回房间,拿出20元零花钱说:“爸爸,我给你20元。你能陪我玩一个小时游戏不工作吗?”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孩子不需要那些高级玩具,他们只想和你亲亲抱抱。他们不需要任何昂贵的礼物,他们只想要你在身边。

所以,如果经常和物质、有爱的陪伴做交易,孩子会逐渐变得冷血,价值观倾向于物质享受,贬低了自我的存在。而且他们未来的亲密关系也会受到影响,认为爱一个人只是给他最好的物质条件。

到时候别怪他送你去世界上最好的养老院!

以上四种教育方式都是“交易”。这些交易可能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为你贡献了很多,效果显著,但也深深地伤害了你的孩子,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不健康的种子,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停止做这些亲子交易。

想要奖励孩子,不如直接给他一个欣赏的眼神;

如果你想惩罚你的孩子,就简单地在事情上说出你的不满,明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孩子不是我们命运的延续,他们只是通过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独立生命。所以,守护一个生命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捆绑在一起,给他们沉甸甸的期望?

真正的教育是爱。爱不是任何手段,而是一种本能!愿你我都明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3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