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吗?该怎么样去和孩子沟通?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吗?该怎么样去和孩子沟通?,第1张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吗?该怎么样去和孩子沟通?

每个人都会犯错,作为母亲的我们也一样。有一天,妞妞发脾气哭了。我哄着她不高兴,对她说:“你再这样,我妈就不喜欢你了。”这简直是本能的一句话,所以不假思索就出口了。我立刻意识到我不应该这样和她说话。我不喜欢的是她此时的行为,不管她表现得好与不好,我都爱她。我赶紧改口,向她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告诉她我的感受。

事后我想,失去耐心,脾气暴躁,生气,羞愧...这些都是作为母亲的正常情绪,没有人能永远平和。但是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失控了,你至少要知道自己做错了。你应该改正并道歉。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拥有超强的情商,能言善辩,善于交友,或者你只是想成为他温暖坚实的后盾,你可能需要学习说话的艺术。我们来看看这位心理学老师,看看她是怎么和孩子说话的。真的很鼓舞人心!

昨天坐了一趟高铁,回老家和4天没见的儿子团聚。我又渴望又高兴。

上了车,有点挤。刚坐下,就听到右后方母子的对话:

儿子:“妈妈,妈妈……”

妈妈:“别吵,坐下来好好谈谈!”

儿子:“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你先坐下,听见了吗?‘妈妈’一起床我就烦死了!”

儿子:“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再叫一声‘妈妈’我就扇你!”

我忍不住回头一看:一个矮胖的黑衣妈妈抱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和我儿子同岁),坐在我右后方靠近过道的位置。他们里面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女孩,大约十岁,扭着头看着窗外,好像她妈妈和哥哥之间的谈话与她无关。过道对面,我位置的正后方,坐着两个孩子的父亲。爸爸的左边是一位老太太和她的两个孙子。

母亲说着方言,用极其不耐烦的语气大声回应儿子。像一头愤怒的大象,她用力跺着脚,粉碎儿子随时冒出来的需求。

妈妈:“东西都拿走了,你又拿出来干嘛?”

爸爸:“玩具是买来玩的,就让他玩吧。”相比母亲的气质,父亲的话在音量和气势上明显矮了很多。

妈妈:“为什么拿出来?拿出来,拿出来,怕别人不知道你有这些东西?”

在这一轮对话中,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出声。

我们学习心理咨询,总是挂在嘴边的是“边界”这个词。然而此刻,这位威武的母亲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块巨石砸在我的心上,让我的心怦怦直跳。那一刻我非常担心我会跳起来叫这个妈妈闭嘴。于是,我只好拿出耳机听音乐看书分散注意力。

大概一个小时后,我摘下耳机,让耳朵休息一会儿。我发现坐在后面的父亲和抱着儿子的母亲换了座位。

妈妈:“别拿,又不是你的东西,这么贪心!”

老太太:“没关系,是个孩子!”

妈妈:“你怎么还吃?这是你的事吗...你太尴尬了...你会被笑死的...贪心!”

真的是忍无可忍!

这个时候,作为母亲,你要温柔而坚定地让儿子知道,这不是你的东西,不能随便吃;如果你真的想吃,可以问问你奶奶,能不能和你分享。只有在征得奶奶同意后,你才能拿着它对她说“谢谢”。如果你觉得这个过程很享受,也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奶奶。

作为父母,你不应该发泄你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焦虑、羞愧等。,以侵犯的形式传给你的孩子。你不能承受的,孩子也不能承受。要尊重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和他(她)好好说话。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01。当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要先看看孩子有没有需求,而不是直接无视或者压制。以上一篇文章中的母子为例:

儿子:“妈妈,妈妈……”

妈妈:“嗯,妈妈来了。我能为你做什么,宝贝?”

如果孩子说的事情不急,你可以对孩子说:“等我们坐下来,宝贝,慢慢跟妈妈说。现在这里有点挤,你妈妈也不一定能很用心听你说话。”

如果孩子的需求很迫切,就要先处理好这件事。比如“哦,我要尿尿。请容忍我一点。等这边的人过了,我妈马上带你去。”

02。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即使孩子一时犯错,也要先安抚他的情绪,抱着他,对他说:“妈妈知道你有点/生气/烦躁/难过/害怕……”你使用的词汇越丰富、越准确,孩子以后就越能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和孩子讨论刚刚发生的事情。你为什么难过?有什么问题吗?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有什么应对方法(两个人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同时变得更灵活)。

03。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如果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烦躁等。,试着用“第三只眼”(旁观者)审视自己:我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从何而来?是孩子带给我的,还是今天工作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果不是孩子引起的,但你觉得很难控制,深呼吸几下,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有点心烦,但这不关你的事。妈妈/爸爸,先冷静一下。以后再说吧。”选择暂时走开,让家里其他大人来接手孩子。

如果此时没有其他家人在场,情绪确实来自于与孩子的互动,那么,也许你可以试着对孩子说:“妈妈/爸爸对你刚才的所作所为感到生气/难过/难过,但我觉得你有你的理由。妈妈/爸爸想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你怎么想呢?你为什么认为你能做到这一点?”在这里,孩子一定要知道,即使做错了事,父母依然爱着他们。妈妈和爸爸只是对他们刚才做的事很生气。区分人和物。

04。对于孩子的一些阶段性行为不必过于焦虑,比如抠鼻子、抠手指、说一些攻击性的话,因为很多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淡化。成年人和孩子相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然后以成年人的角度对孩子焦虑、担心、过于苛刻。因为你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就像给孩子原有的负面情绪增加重量一样。退一步说,每个人都是在无数大小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当错误的行为发生时,只要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比如“让别人吃屎是不礼貌的。如果你刚才生你妈妈的气,你可以告诉她。”如果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可以和他们商量是否可以玩一些其他的游戏。

不要要求太高。有些行为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因为你的过度克制可能会成为孩子行为的激化。只有在孩子可能伤害到自己或他人时,才进行必要的提醒,如:“妈妈/爸爸知道你有时会抠手指,但你要注意,尽量不要去挠。否则会出血,会很痛苦,甚至会去医院求助。孩子也有很多焦虑和攻击性要表达。如果它们被过度抑制,它们可能会被转化,并以更差的形式呈现。

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更要看看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们的关系发生了什么?

生孩子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抚养孩子是我们的责任。

请和你的孩子好好谈谈,

包括你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16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