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歇斯底里威胁你时,家长切莫失控

当孩子歇斯底里威胁你时,家长切莫失控,第1张

当孩子歇斯底里威胁你时,家长切莫失控

视频里的孩子经常哭,跟普通孩子一样。只要他妈妈不满足他,他就哭闹,甚至打滚。

育儿老师告诉孩子的妈妈,孩子的哭闹甚至过激行为是为了让妈妈难受,是为了让妈妈屈从于他的意愿。为此,她教孩子的妈妈用道具(育儿毯)“强迫”孩子就范。

具体做法是把孩子放在“育儿毯”上。孩子是不允许离开的,必须待一定时间。如果孩子中途离开“育儿毯”,会重新计时。

整个过程中,育儿老师告诉孩子妈妈,你一定要挺住,当孩子歇斯底里地威胁你的时候,不要理他,不要眼神交流。育儿老师认为,只要孩子的妈妈坚决冷漠,不回应,孩子就会屈服向妈妈道歉,成为一个好孩子。

心理学家雪梨认为:

视频中的这个孩子本来是正常的。很正常。痛苦的时候会表达对爱的渴望。被导师指导后,他改在痛苦的时候向母亲道歉。这就是培养严重精神障碍甚至潜在罪犯的方式。在绝大多数灭绝案件中,凶手都是平日里无法正常表达攻击性的“老好人”。

孩子像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无助,唯一能相信的就是父母。然而,有些父母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我的小学同学兰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她妈妈在她五岁的时候跟人跑了,她爸爸重男轻女。和兰的父亲住在一起。她爸爸从来不管她,脸色总是阴沉沉的,就像庙里的凶菩萨,虽然她不说话,但是很凶。

兰说她七岁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玩耍,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粪坑,差点被淹死。她被邻居救下,送回家。她爸爸好像没看见她,也不在乎。

我无从得知兰当时有多绝望,但这种绝望她心里一定憋了不少。初一的时候,兰自杀了。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近死亡。兰的遗言只有几个字: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母爱的缺失,父亲的冷漠,让小兰过早的死去。

据统计,33.33%的孩子有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生理需求。

第二个层次,安全感阶段。这个阶段大概发生在两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孩子依恋父母,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

第三个层次,独立感。在这个阶段,孩子变得有主见和叛逆,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意识。只要孩子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就让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第四个层次,交往需求,也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学会沟通中的合作与协调。

第五个层次是成就感。

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前一阶段越充分,进入后一阶段就越顺利。安全感强的孩子可以更独立;独立意识强的孩子能更顺利地与人交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顺利完成这五个层次,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具备自律的能力。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不能健康正常地发展成长,主要原因就是被大人压制。

相对于备受争议的“育儿毯”,杨永信的《爱的电击》受到了很多家长的热烈欢迎。很多家长都是好意,希望帮助孩子戒掉网瘾。但代价是,孩子被打被电,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即便如此,新闻报道一出,很多家长还是看不到孩子的伤情。他们看不到孩子受伤的心,以为孩子在电击的威慑下老实了就听话了。

教育是唤醒孩子沉睡心灵并将其点燃的梦想,而“压抑”则是忽视甚至扭曲孩子心灵的方式。被父母压制的孩子会变得没有安全感,自卑,甚至表现出社交障碍。

视频的最后,孩子确实向妈妈道歉了,但眼神中充满了“困惑和不安”。对于孩子,他道歉只是因为怕妈妈不理他,嫌弃他,所以暂时屈服于妈妈新的“育儿道具”的力量。

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走出情绪困扰?

①只有看到自己,才能看到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童年时期遇到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内心,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关系模式,形成了孩子后来的性格,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据专家统计,现代社会很多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父母往往看不到他们的焦虑、强迫症、抑郁症。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委屈,甚至把焦虑等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想要看到孩子,首先需要看到自己;

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就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哭,那就蹲下来,从他的角度看情绪的本质。

②双向沟通,学会合作

冲突往往是因为父母的答案是A,孩子的答案是b,父母试图压制孩子,让孩子接受答案A.

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的大脑是不工作的,父母的惩罚只会激起孩子的愤怒。这个时候,孩子的重点不是解决问题。他们自动闭上耳朵,集中精力对抗父母。

如果我们想抚养一个比我们大的孩子,就要感受孩子的情绪,坚持双向沟通,学会合作,找到双方都满意的答案C。

③适当冷处理

视频评论里,有人夸育儿老师,认为她很厉害,让熊海子来个冷处理,让孩子听话不哭。在处理孩子情绪的过程中,冷处理是一种方法。

但是,冷处理≠冷漠处理≠冷暴力,却是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不批评,不惩罚,不打骂,不隔离,根本就是给孩子一个爽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父母用它来看到和释放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鼓励和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接受孩子的情绪。

④接纳孩子,让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概念——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强加给别人。

当孩子收到父母投射的内容并认同后,就会越来越像父母投射的内容。

父母冷漠,子女也冷漠;

父母充满爱,孩子也是;

父母的安全感缺失,孩子的安全感也缺失;

父母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也是。

家庭是孩子性格的来源。从小受到冷遇和忽视的孩子,即使长大后没有被逼成走狗和屠夫,也会留下各种心理疾病。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家里“经常被骂”的孩子,不良人格特征最明显,有25.7%的人“自卑”,22.1%的人“冷漠”,56.5%的人“易怒”。

万物皆美以美心,万物皆深以深情。培养一个有爱的孩子,可以以心理学家林的“无条件接纳”为育儿准则——

?无条件接受是基于信任;

?无条件接受的渠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

父母的爱是孩子手中的“桨”,可以帮助孩子度过黑暗和不幸。愿每一位家长相信爱,释放爱,传递爱,用爱为孩子打造快乐的“船桨”,轻轻推开阴霾的浪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15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