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要带OK出家门。我喊了几声。小家伙就是拖着不行动。我提高声音说,快点,怎么回事,然后准备去接他。爸爸在不恰当的时候在一旁戳了我几句:你不用这么生气。我儿子等你的时候一般都会去。
当时真的有遇见猪队友的“恨意”。可是转念一想,周末的早上,OK会说,妈妈要走了,我们出去玩吧。我躺在床上说,妈妈太累了。今天让我妈多睡五分钟;OK平时打电话给我,我经常说,等我一下,妈妈把文章写完;等等我,妈妈...
所以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孩子“不满”,但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们自己,而我们却不知道。今天的文章深深戳中了我,分享给大家。
01
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处理的每一段人际关系,甚至你看到的世界,都有你独特的性格基因烙印。
这几年我自己也有孩子,观察过很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我发现,从一个人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不如看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为什么?
因为孩子是你最亲近的人。面对我们爱的人,我们总是展现出自己性格中更真实的一面,摘下面具,放松做自己。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把好脾气交给外人,把不耐烦留给亲人。
因为孩子弱小,依赖你。
在成人的世界里,无论是与陌生人、父母、恋人、朋友相处,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遵守一定的界限和规则,理性地分析利弊,确定分寸。
而面对弱小、完全依赖的孩子时,有时候他们更“任性”。少了理性的控制,多了凭情绪做事的冲动。所以会暴露更多内心真实的冲动。
更何况在孩子最初的眼里,父母才是权威,代表着整个世界。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孩子朝夕相处。即使不用刻意教育,他们也会在无形中认同父母的生活方式,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然而,这种认同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相反的方式。)
所以,从一个人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他的真实气质,他的三观,他的潜意识,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有很多人工作做得很好,兢兢业业;亲密关系中,虽有小磕小碰,也能过得去;直到有了孩子,我才体会到真正的挫败感,在与他们的碰撞中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
孩子是父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放大镜。
02
经常有人问我:
孩子作业做得不好。他们应该怎么做?
小孩子总是胆小的。我该怎么办?
孩子爱抢别人东西怎么办?
一开始我会回复过去的一系列问题:孩子多大了?你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当你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
我得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判断。
然而,很多时候,对方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我多多少少能感知到对方的心态:
想这些问题太麻烦了。
这样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往往会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自护推理——责骂——殴打。
吼打最方便有效,但也最懒。
这种懒是看不见的,是心灵的懒——懒得用脑子,懒得觉察。
可想而知,这样的父母,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中,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遇到问题,要么当鸵鸟,假装视而不见;要么做事冲动,简单粗暴。
结果问题还在,要么慢慢恶化,要么迅速恶化。
喜欢一个让他头疼的孩子。
03
还有焦虑。
朋友的孩子初三了,还有几天就期末考试了。看着孩子不慌不忙的样子,朋友忍不住说:“我再跟你复习一遍之前的错题。”
没想到孩子说:“不用,我都行。”
“你还会做错事吗?!"
“我就是有点不小心。”
朋友说她气涨了:现在这么浮躁,以后怎么考上重点中学?我们是人口大省。以后的高考会有多激烈?不打好基础怎么行?家里没有资源,她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她还这样吊儿郎当!
短短几秒钟,她的内心已经波涛汹涌,上演了一出大戏。不可避免的是一声怒吼:“没有所谓的粗心,就是不熟练!看看你,你心不在焉,你就是太浮躁了!”
一声吼持续了半天,以孩子被骂哭结束。
后来她看到了孩子写的日记:“妈妈说我太浮躁了,但我觉得她浮躁。”
朋友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百感交集。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有太多的焦虑?
我从出生就开始焦虑,焦虑他的成长发展,焦虑择校,焦虑学习成绩,焦虑工作,焦虑婚姻……
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来自于我们自己:
有些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生下孩子,甚至自暴自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就像一个赌徒,输赢取决于一个筹码。能不焦虑吗?
有些人,因为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如果投射到孩子身上,会觉得孩子不够优秀。无论孩子做什么,他都不会满意,认为可以做得更好。
还有的,因为没有安全感,对未来有一种恐慌,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任何闪失,否则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对孩子的焦虑反映了你自己的内心。
你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隐含着焦虑。
04
不仅仅是懒惰和焦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对世界好的人,也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好孩子,遇到问题是难免的。一起慢慢解决就好了。
对世界充满禁欲的人,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和自己作对,一心一意在糊弄大人。他们应该时刻警惕他的诡计。
缺乏界限感的人,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把自己和孩子绑得很紧。他们要管大事小事,还要管一个弱不禁风的孩子。
……
一个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会向他的孩子透露。
一个朋友,因为工作忙,很少去学校接孩子。基本上他只在家长会上见到班主任。有一次,她抱歉地对班主任说:“我平时跟你接触少,让你费心了。”
班主任说:“没关系。其实我看到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孩子家里的情况了。我很清楚一个孩子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平仄句。
看到孩子就看到了父母,看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格局。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不要急着到处找锦囊妙计。不妨先回头看看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
体验一下:
当你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是不是觉得心里很熟悉?
你有没有在其他事情上有过类似的感觉?
还有,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多想想,也许,你会有新的感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