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还是一切为了大人?
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可能并不突出的孩子来说,成绩单也可能成为一场噩梦。每次学校考试结束后都会给一张成绩单,上面印着全班的成绩。而不是学号,从高到低排序,有时还会标注与上次考试相比的进退排名。老师也可能根据成绩对全班进行奖惩。
诚然,这样可以充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下次努力和进步。然而,对于活跃在成绩单顶端的孩子来说,这是荣耀和骄傲,但对于落后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成为了一种有损自尊的羞辱。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孩子成绩好就有原罪,更不是说孩子成绩不好是理所当然的,教育不了也不需要进步。但是,除了成绩本身,那张成绩单背后透露出来的种种信息才是家长必须要注意的。
慧姐在生活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往往心理脆弱,在很多困难面前太过沮丧而不能自拔。所有这些情况,如果追根溯源,恐怕都与孩子从小受到的大人的影响密切相关。
学校总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他们每月的收入有多微薄,他们都要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去学这个学那个。而孩子学的越来越多,自由和快乐却越来越少,常常沉浸在与其他孩子相比的得失中。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是生来就争强好胜的。更多时候是学校和家长把竞争、输赢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不得不关心他们。有些孩子拿到成绩单后,如果发现自己考得不好,第一反应就是:回家爸爸妈妈又要骂我了。
就好像他们不为自己读书,不为自己竞争,一切都只是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让他们回家不被骂。孩子把成绩报告单拿回家后,家长会对比孩子的排名和成绩,不断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如别人。即使成绩单上没有注明排名,家长也会不厌其烦地一个个对比排名。
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很多孩子心中永远的噩梦。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运动技能高超,甚至多才多艺,无所不能。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尊老爱幼,全面发展的近乎完美的存在,不管人有没有那么完美,至少在父母口中是这样的。
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输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久而久之,成绩单发下来,他们就不用去想父母怎么样了。只要前面还有人,那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就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父母有时候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太高,所以孩子在学校遭受的各种压力,回到家也无法缓解。受大人言传身教的影响,原本可能不把输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孩子,渐渐开始觉得,只有比别人强,才能幸福。
渐渐的,孩子不那么活泼了,更压抑了。他们开始承受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强大学业压力,过早地感受到激烈的竞争。但是幼稚,不成熟,无忧无虑,这些词离他们越来越远。
除了家长,学校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高校每年都会做出一个不屑的努力去排在学校排行榜的前列,而排行榜的排名标准就是各个学校的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老话说,名师出高徒,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名师,一个学校是不是名校的标准,往往是学生的成绩。
学校要成绩,教育部门要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不仅是学校的成绩,也是官员的成绩。教育部门给学校压力,学校给学生压力,双重压力一步步传导,都压在孩子身上。“只要学不会死,就要学会死”的口号,已经成为每一所学校的校训,无论是在明处,还是在暗处。
孩子们学到了多少知识,学到了多少道理,得到了怎样的升华?这些是最好的,而且都是虚拟的,别人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学校和教育部门来说,只有打印在成绩单上的分数才是真实的。
证明他们管理的很好,成功提高了孩子的成绩和升学率,值得大赞炫耀成绩。至于孩子,有多努力,要承受多大的压力,都没问题。如果他们成绩好,就没事了!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将来进个理想的学校吗?
教育部门是这么想的,学校也是这么想的,大部分家长也是这么想的。成绩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保障,也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学习好的人要加倍努力,学习差的人要更加努力赶上以前的同学。就这样,在你我的竞争中,集体成绩不断提高,为了保持或赶超第一,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对于父母来说,知识、理智、升华对孩子很重要,但还是第一位的。学音乐,学美术,那些不是为了陶冶情操,是为了中考加分。有些家长,即使一开始没有这个想法,但是看到别的家长带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自然就开始思考了。如果别人都在学,你不学,别人都加分,你不加分,岂不是多了几分?
孩子在没有拿到分数之前,不想学也得学。分数加了以后,孩子不能因为再喜欢就荒废了学业。在这些艺术家眼里,这样高雅的艺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了考生上高分大学的跳板。
沉重的枷锁加在孩子身上。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这种无形的压力越来越大。老师和家长常常用同样的话鼓励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到了那里就解放了。
是的,上了大学之后我就解放了。完全正确。但是上了大学才知道,解放后有抗美援朝,三年饥荒,十年文革。论文,考不上,实习,就业,这些新的压力接踵而至,一点都不比那些年少。
以前网上有个笑话,比较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轻松程度。结果大学的所有好处都输给了说“你可以不及格”的高中。是关于学习的压力和分数的竞争。解放后,它仍然跟着学生到处走。
在大学的成绩单上,通常只有自己的分数。拿到这样的成绩单,有时候家长会抱怨“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有成绩?”怎么和其他同学比!“到了大学,应该是培养各种实践经验的时候了。但是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的竞争,家长早就习以为常了。无论什么时候,他们总是把成绩的质量放在第一位。
应试教育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甚至当分数可能不再那么重要的时候,它仍然在家长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大学奖学金,不就是排名的名字吗?那也是硬分。虽然评比总是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条件,看似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真正操作起来,除了成绩,一切都可以通融。
在大学里,同一个系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相互选修不同的课程。即使是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计算总分的方式也不一样。其实这本书没有可比性,但是每年评奖学金的时候,总要这么强行的和上一个比。
成年人从竞争和比较中获得快乐,却给下一代带来无尽的压力,使他们逐渐成为没有竞争力、不快乐的人。然后,渐渐地,这种快乐传递给下一代,如此循环。
每逢节假日探亲,惠杰身边总会偶尔有亲戚家的孩子抱怨。现在的学校,考试前老师经常会告诉全班同学,成绩好的同学不要阻止其他同学抄袭你。考试成绩关系到班级集体荣誉,不能小气。成绩差的同学千万不要空做题。就算他们看一眼边上的同学,也要把答案写下来。
如果这样的情况真的存在,甚至还相当普遍,那么学校对成绩的追求几乎是不正常的。社会反复提倡的诚信在业绩面前变得无足轻重,杜绝抄袭则变得小家子气。在学校里,孩子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课业压力,还可能逐渐丧失诚信意识。
如果成绩排名和压力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学校的荣誉只是附带的,那么鼓励抄袭的现象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这种教育表面上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慧杰不禁要问,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还是大人关心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付出?
千方百计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有帮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总是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快乐。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得到一颗糖,一个哭闹的孩子就会破涕为笑。
当孩子长大了,在各种竞争中挣扎求生的时候,哪怕眼前有整整一座金山银山,只要一转身,发现旁边的人不仅有金山银山,还有一颗糖。再多的东西,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要别人拥有的比自己多,无论自己拥有多少,心里原本满满的幸福感都会突然消失。
当然,即使家长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也无法对抗甚至改变整个社会的竞争教育体系。竞争本身不一定没用,但是披着“一切为了孩子”外衣的成年人的竞争,总是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2013年高考结束后,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张图片,称自从重点分数线出来后,西湖边上已经停了7艘救生艇,岸边有横幅,上面写着“高考不是唯一出路”八个大字。事后证明图片是PS的,但网友的情绪反映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社会、学校、家长给孩子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
慧姐觉得要改变这种状况并不难,只要父母不再咬一口“别人家的孩子”,不再束缚孩子爬上金字塔的顶端,成为最耀眼的人。在期待的同时,不要对他们要求太多。让他们跟自己比,跟自己比。只要他们一步一步克服以前的缺点,总有一天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不像噩梦一样萦绕整个学习过程,也许孩子会以平常心面对竞争,好好学习。没有压力,不代表他们会比别人学得差。即使他们上的大学不如别人,也不代表他们不如别人。国内外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的大学不是顶尖的,但是那些顶尖大学毕业的人却要为他们工作。可见成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即使最后,他们未必是人群中最优秀的人,但他们巨大的幸福感和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是任何一个从小生活在竞争压力下的所谓优秀的人都无法比拟的。他们的生活不一定比那些在高压下以高分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