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约了同学一起出去,没多久就回家了。她一脸失望的告诉妈妈,“我约好一起玩的,可是我同学的妈妈也跟我来了!真的很无聊。”
据了解,家长成为孩子沟通的“第三者”并不少见。
有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会相互交流,但这种“包办”的陪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增加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不信任。
家长作陪“买”放心
小田,某私立初中二年级学生,前几天和朋友小李约好去书店逛街。小李妈妈知道后,提出可以请假陪女儿,于是出现了上述情况。
“我对他们很好。我说你们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全包了。”在一家快餐店,小李的妈妈付了两份零食的钱;到了手机店,她主动提出帮忙买手机小饰品。即便如此,小田还是觉得不舒服。
而小李的妈妈认为她是为了孩子才出来陪女儿的。
她说:“孩子不大不小。和同学一起出去都不放心。交通安全,食物安全。有时候孩子是欠考虑的。”出于安全考虑,家长坚持充当孩子与同龄人互动的“第三方”。
一位家长说:“我女儿上初三,说要和同学出去玩。看她经常在家看言情小说,我怕她早恋,所以只要她一提出要出去,我就更加介意,甚至要求和她一起去。”有的家长不是别人陪着,而是孩子出门后跟着。
学生交流盼自由“出去逛街或者和同学一起玩,要不要父母陪着?”记者曾经就这个话题问过5个初中生,结果有4个学生“不愿意”。只有一个学生说:“是的,但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让母亲买单。”
一个高中女生说:“家长对我们同学之间的交流不放心。事实上,他们用他们的旧观念束缚了我们。在他们眼里,同学出去会出事,无形中缩小了我们的交往空。”
而另一个今年初三的男生认为同学一起出去很正常。“我们经常一起打篮球,尤其是暑假,要多和同学加强交流,这样生活会更有乐趣。”
一个在市实验示范高中当学生会主席的男生说,如果父母让我们早点长大,就要摆脱过度保护的心态。就算是同学,出门也要做个伴。表面上是照顾孩子,实际上会削弱我们的能力。
过度保护不可取家长在学生外出时扮演陪伴的角色,尤其是小学生。
明珠小学校长倪中华认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一起出去。根据旅程的长短,目标和目的,父母要重视,但不必每次都陪着。
只要是安全的,孩子应该学会自由交流,但可以通过事前询问,事后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对于高年级或初中的学生来说,只要理由正当,安全有保障,就应该鼓励孩子通过外出交际来获得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杨浦区德育处主任戴分析,大部分家长愿意在同学外出时充当其同伴的原因是过度保护。
其实他们这么做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人感受和心理。且不说孩子出去玩总是很尴尬,就连学习基本沟通、学习生活的过程都“受阻”。
有些家长以孩子年幼无知为由,不敢放手。如果长期下来,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会被削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