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总是要忍不住吼孩子怎么办?

我为什么总是要忍不住吼孩子怎么办?,第1张

总是忍不住吼孩子怎么办

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怎么办?对孩子大吼从来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一件事困扰着,那就是每次我试图和发脾气的cici好好谈一谈,却越是得到相反的结果。抛开太累的因素,我一度误以为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导致我更加努力去控制。结果如何?

可以想象,很多妈妈一定和我一样。骂完孩子就后悔了。下次还是一样。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教育家卢梭曾说,世界上最无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和故意动。

可惜这三个是90%以上家长的惯用手段。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开明的父母,但是当我们的耐心耗尽的时候,我们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对孩子发脾气,最后用父母的身份去控制孩子。

我们试图改变这种困境,结果共情逐渐成为育儿文章中的高频词。

简单来说,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当前的处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接受,理解某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是又有多少父母变得故意感动同情呢?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像的视频来了解一下共情和同情有什么区别?

参考正面管教中提到的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妈妈知道你现在的感受(用感受词描述你看到的,比如:很生气),

是因为(帮助孩子分析情绪的导火索,比如:饼干碎了),

要是(说出孩子的愿望,比如:一个完整的曲奇),

最后,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解决方案,比如获得一个新的完整的cookie。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有一点很重要。首先要解决的是情绪,而不是问题。

本末倒置是父母的通病。如果你选择忽略孩子的感受,那么你说什么她都不会听。我只能用更激烈的哭声告诉你。我很生气!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压抑她的负面情绪,从而切断了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渠道。因为孩子不被理解,哭的越来越厉害。僵持之下,你很想逃离这种烦躁的场面。接下来的场景太熟悉了。

“不许出声!”

“你完了!”

“别哭了!你再哭我就打你!”

……

可能你发脾气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愿望只是让你抱着。

每次打骂,我们都陷入深深的自责,然后道歉。孩子无条件的原谅让我们更有负罪感,他们也告诫自己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但没过多久,孩子们又哭着挑战,上述场景又会重演。

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怪圈,试图给孩子同理心,却又忍不住先发火。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的情绪就像一座孤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性格的发展。如果他们将来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会复制《缘起缘灭》的相处方式。

你我只是其中之一。

凡事皆有因,日复一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当我们想给孩子同理心的时候,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却从来没有意识到问题可能是我们自己的。

孩子的哭声让我们深感挫败,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注定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忽略内心的感受,一次次的忍耐。

但是,当我们能忍到极限的时候,总要找个出口。这个发泄对象,一定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无辜的孩子,却成了受害者。

在很多出身的家庭,哭是不对的,要东西也是不好的。每一个被父母要求“乖”“听话”的孩子,都是在被父母忽视的同时,被迫忽视自己的感受。

童年亲子关系内化为孩子内心的关系模式,从而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我们的一生就是把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在的人际关系上,体验关系中的喜怒哀乐。

内心的孩子是孩子自身角色的内化,

“内在父母”是父母角色的内在化。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唤醒我们《缘起缘灭》中内心的孩子,然后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企图阻止这些所谓的“坏”行为,因为他们在童年时就被这样对待。

这个时候,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是痛苦的。小时候不被接受的无助感再次涌上心头。即使时过境迁,你心中那个可怜的内在的孩子,一直在与不可改变的过去抗争。

在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的时候,她让自己的情绪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最后,她只能把《孽种》里的内心父母投射到自己身上,试图通过打骂来尽快结束这场闹剧。

很明显,我们是在用反抗和保留的态度来玩宝宝的哭闹。当然,我们完全不能感同身受。

孩子的哭声会唤醒我们内心的关系,导致我们的情绪失控。如果你意识到了,可以试着看看自己的情绪:

<;场景1>:

感觉孩子快把我逼疯了,

都是因为她一直在哭,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会被父母骂闭嘴。

我又委屈又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要是他们这时候能抱抱我就好了。

<;场景2>:

我讨厌孩子发脾气,因为那是淘气。

我从小到大一直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有这样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我好难过。实际上,那不是真正的我。

你看到童年的自己了吗?

我们清楚地发现,我们是如此渴望被父母理解。当我们拥抱面前这个无助的孩子时,你们都会得到安慰。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你很好,我会爱你。如果你听话,我会爱你。人们依靠环境生存。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只能选择顺从。

多年以后,容易情绪失控的母亲,只是内心缺乏爱的孩子。

爱和被爱都是一种能力,只有在童年得到足够爱的人才有勇气去爱别人。很多时候,缺乏爱导致我们害怕给予或索取。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是出身家庭留下的烙印,但如果你活在怨恨父母的阴影里,不与过去和解,逃避成长,那么你永远走不出让你爆炸的那一点。

无论如何,出身的家庭,已经长大,成为父母,成为自己的孩子,也只能接受和放下曾经的伤害。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谁也不需要刻意压抑和回避。

孩子的哭闹只是一种宣泄方式。应该鼓励她去感受自己的悲伤和愤怒,而不是压抑。至少她不能让孩子变成下一个自己吧?

当你生气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生气。越是觉得生气,越是控制不对。反而会为疫情的爆发创造条件。

在你意识到自己濒临崩溃之前,不妨让自己离开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这远比陪在孩子身边明智。告诉孩子:“妈妈现在生气了,需要一个人静一静。”看清你情绪的导火索是什么。是你孩子的行为勾起了童年不好的回忆吗?

试着去理解我们心中当下的感受。什么让我们感到害怕或愤怒?试着接纳自己,安慰童年时内心的孩子。我们可以哭,生气,向家人求助。

在避免自我感觉的情况下,每次强迫自己去和孩子感同身受,对自己的内心都是一种煎熬。只有正视自己的情绪,才能治愈自己。

从成为父母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收起了自己的小任性,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连私人空的房间都没有了。

当我们咬牙努力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会任性,会暴躁,会想休息。

吼孩子,只是因为你太累了,骂孩子,只是因为你太忙了,但是孩子不应该是你情绪的出口。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停下来,用心灵的眼睛审视自己。

没有完美的出身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就像你我一样。

事实上,孩子帮助我们迎接曾经不完美的童年。有些人选择视而不见,继续做出身世家的附属品。还有人选择走出阴影,支持孩子成为独立而强大的个体。

我们都说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你怎么选择?

接纳自己。只有放下内心最深处的痛苦,才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9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7
下一篇2022-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