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说,我们家孩子脾气特别不好,平时在家吃饭就摔碗。画不好就撕书;我把作业忘在学校了,做不了,就躺在客厅里打滚。有时候他在别人面前发脾气,让我们觉得好丢脸,他爸爸真想揍他一顿。
面对愤怒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是被母亲哄着诱着,被父亲训斥着打。在公共场所,父母大多会限制孩子情绪的表达,比如愤怒、焦虑等。其实这是不对的,不利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控制。
由于物质条件优越,加上父母的溺爱,大多数孩子总是愿意为所欲为。一旦出了事或者有学业压力,就会产生焦虑、生气、愤怒等不良情绪,进而喜欢发脾气。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应对,会阻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被孩子的情绪和发脾气的表象所激怒。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背后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行动。不要认为孩子发脾气是无理取闹。最小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一旦他们的想法被忽视,就会引发更大、更多的矛盾。
刘宁放学回家,把书包扔在床上,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一副不满的样子。我妈看到后走过去,把电视关小,问他:“你今天怎么了?”刘宁说:“中国老师真讨厌。我再也不上语文课了!”这位妈妈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开始骂孩子不懂事,不尊重老师,而是接着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那时,孩子才告诉他妈妈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在今天的作文课上,学生们分组讨论作文题目。一个同学的橡皮从桌子上掉了下来,滚到很远的地方。它恰巧滚到了刘宁的脚边。刘宁捡起来扔给那个同学。但是没扔好,砸到了一个女同学的头上。女同学大叫一声,被语文老师发现了。老师不听刘宁的解释,批评他违反纪律,让他站在教室后面罚站。
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了批评。刘宁当然不服气,回家就生气发脾气。妈妈听后说:“你帮同学捡橡皮,做得对。老师真的委屈你了。但是,你确实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也是错的,不是吗?”刘宁看到母亲并没有完全责怪自己,低下了头。她妈妈接着说:“其实你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做这件事,比如下课后交给那个同学,或者跟老师说会由老师转交。不会造成教室的混乱。这说明你还没有找到做好事的正确方法。以后要注意。”刘宁点了点头,坏心情消失了,于是他起身关了电视,回屋做作业去了。
刘宁妈妈做得对。她先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听完孩子的叙述后,给孩子做了分析,让孩子信服。她不仅怒气消了,还明白了“要做好事,就得掌握方法”的道理。
根据美国一位教授的调查,中国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很多家长觉得没什么。他们笑不笑不重要,只要好好学习就好。而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说明中国孩子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因为任何感觉和情绪都是应该被允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情感表达是需要学习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声说出来。虽然他的想法和陈述不一定代表他的行动,但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想法能够被理解和接受,那么对破坏性和挑战性行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面对愤怒的孩子,正确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呢?
首先是接纳和理解。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用强硬的手段“以暴制暴”。家长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孩子大声喊“我讨厌奶奶”,你会很自然地批评他:“奶奶是长辈,你怎么能这么说?”下一步是教育。但如果换个说法,问他:“为什么?”也许他会说:“因为奶奶更喜欢弟弟,所以没抱过我那么多次。”所以你不会怪他是个不懂规矩的“小坏蛋”吧?而他的不满,也会在这样温柔的引导下很快消失。
在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辱骂。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们犯了错误,父母应该给他们温柔的指导,这样他们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