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延伸到哪里,孩子就要在哪里经历一生扭曲的痛苦。如果父母过着孩子的生活,那孩子活着是为了什么?控制越少,孩子的生活就越有可能。
太了解孩子是另一种暴政。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
01。我有一个事业有成的母亲。她平时喜欢在各种场合讲育儿经,教育朋友。“作为父母,要时刻了解孩子的内心,时刻关注其动向”。
她也是。比如,她带着孩子去逛街,孩子突然停下来,她会马上跪下来,牵着孩子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你怎么不去?宝贝。”
孩子:“我累了”。她会认真地告诉她的孩子们:"但是我们得赶紧回家吃晚饭?今天,你提出要去购物。如果你不能坚持你所选择的,你将来会失败。你是个男人。来,我们走!”然后起身把孩子拉开。
平时回到家,她会把孩子叫到身边,问他们那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让他们“反省一下自己”。他们做错什么了吗?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根据她的反映,虽然这孩子对诺诺有些唯唯诺诺,但她还是会详细地告诉她真相。日常交流是母子感情流动的最佳方式...
很明显,这位家长看似尊重孩子,其实是在变相控制孩子。她要求孩子把一切都告诉自己,希望能很好地掌握孩子所有的心理活动,同时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人生观,比如“不能失败”、“不能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些观点可能会使她在事业上步步高升,但她把
同时,她只看到了孩子的表现和行为,没有去想原因。孩子说累了,不愿意走。也许他心里只想说“妈咪,抱抱我”。
02。前段时间看一个脱口秀,主持人问女嘉宾“听说你女儿跟你关系很好,很粘你。”女嘉宾说:“是的,我是她最好的朋友。她愿意告诉我任何事情。如果你想出去,你会告诉我你想去哪里,我一般都会同意。然后到了玩的地方,她会给我拍照,预定,玩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后给我发小视频。我不干涉。”
主持人问“那女儿会不会觉得你很烦?”“不,她和我关系很好。她会告诉我一切。即使几年前她反叛的时候,她也太过分了。她要生气,就会问我,妈妈,我可以扔东西吗?我说好她就扔。”主持人:“我女儿有男朋友吗?”“没有,她同性朋友不多,生活中还亲我……”。
我想你和边肖在这里的感受是一样的。很多家长觉得应该和孩子做朋友,其实有两件事还没想清楚:
1。父母是父母,而不是简单的孩子的朋友。
和孩子做朋友,就是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他说话,肯定他的选择,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平等的帮助。不要用权威的方式教育他,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不要听之任之。
因为孩子的社会经验有限,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较低,长大后会产生很多烦恼,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寂寞。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他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友谊,这些经历和感受可以让他活得更充实。
而如果你只是想以朋友的名义掌握孩子所有的精神动向,这样的父母其实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也是自卑的。
2。父母和孩子的爱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过度控制的浅层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给两三岁孩子用的水杯是用不易碎的硅胶、塑料还是易碎的陶瓷做的?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是陶瓷的,但是应该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会说是用一些不易碎的材料做的。有些家长会问,这是不是过度保护了?
当然,想想吧。让孩子用这个杯子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怕孩子不小心弄坏了伤到自己。但是以后孩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社会了。你不能孤立一切会伤害孩子的东西。
给孩子用陶瓷杯,是给他们一个真实的环境。即使孩子不小心打碎了,那么孩子也会知道这个杯子要碎了,他拿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更加小心。
不同于过度保护,是成长心智的介入。其实没必要强迫自己一直“了解”孩子,让他有自己的“忧郁”时间和空时间,允许他对自己隐瞒一些事情。
哲学家弗洛姆是分析母子关系的最佳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爱孩子的成长,也就是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母亲必须容忍分离,她必须希望并支持孩子的分离。正是在这个阶段,母爱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无私,付出一切,除了被爱的人的幸福,别无所求。
也是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没能完成这个任务。父母是否真的有爱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分开,分开后是否还能过得很好。
如果固执地占据孩子的生活空,孩子的世界只能是狭隘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要么他以后极度叛逆,觉得自己被干涉太多,要么不敢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敢遵从父母的指引。
当然,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告诉自己:我爸妈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做事不妥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作为父母也会不合适。这样,我的心灵就开阔了。同时,努力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让自己活得精彩,先从自己做起,学无先后,当老师,让孩子被你的生活态度感染,从而过好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