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商基因

孩子的智商基因,第1张

宝宝基因对智商的影响有多大

智商、基因和后天环境哪个影响更大?看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沉默了。对智商的影响只有4%,也就是说,没有实际证据表明基因可以决定人的智商。

基因对智商的影响有多大?

最近在德国《南德意志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很有启发。我必须与你分享它。

我曾经相信,人的智商至少有50%受遗传影响,剩下的50%受环境影响。当我想到遗传因素决定了一半的时候,有时候会忍不住在教育上偷懒,让自己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我心想:“宝宝底子好,混着也差不到哪去……”

然而现在,很多脑科学家和基因科学家推翻了这个结论。他们认为基因遗传对智商影响不大,人的智商主要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

从1909年到2013年,人类的平均智商提高了29分。与生活在1909年的人相比,今天的人类天赋极高。这种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的现象,叫做弗林效应,是由美国教授弗林发现并提出的。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基因库不可能在短短一百年内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那么,智商的神奇增长几乎可以完全归因于更好的教育或营养等外部环境因素。

弗林在他1980年出版的书中指出,黑人和白人智商指数的差异是由教育环境造成的。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渐均等,黑人和白人的智商指数差异在逐渐缩小。这一经验证据支持了他的“智商的环境原因理论”。

对智力有影响的基因的实测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外对几十万人的研究发现了很多可能影响智力的基因。但是,单个基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灵活的大脑有无限的潜力

脑科学家把人脑比作计算机。电脑的解题能力取决于它的硬件潜力和安装软件的质量。

对于人类来说,智力也意味着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大脑的硬件层面,比如神经记忆。二是生命发展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安装在我们身上的软件。

电脑上的软件就可以安装了。安装越多,功能越多。如果什么都不装,硬件再好也没用。

人脑和电脑是一样的。智力活动所需的软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自后天环境。没有好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做不了什么。

有人可能会认为,大脑硬件层面的基因效应会限制高质量软件的获得?

我很高兴对大脑发育的研究表明这不太可能。说起来很费解: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的大脑潜能其实是在下降的。

婴儿出生时,大脑自带大量过剩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几年以每秒700个神经元的速度快速连接,以便灵活应对环境。

当孩子适应了自己的环境,多余的神经元又会逐渐减少。

如下图所示,大脑中负责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等)的部分。),神经连接最早开始发育,最早达到发育高峰(宝宝半岁前)。然后,这部分大脑的发育速度逐渐变慢,在孩子1岁到7岁期间,保持着相对平缓的发育趋势。

大脑第二个达到发育高峰的部分是负责语言区的神经连接。大脑这部分的发育略晚于感官知觉,在孩子8-10个月左右达到最快速度,之后逐渐递减。6岁以后,这部分大脑的发育趋于平缓。

与感知和语言相比,高级认知功能区的神经连接是大脑中最晚开始发育的部分。在1岁时达到顶峰,但在整个1-6年期间,大脑的这一部分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进入12岁以后,这部分神经连接的生长就大大减缓了。

也就是说,在智力发展的早期,每个宝宝都有相对过剩的大脑潜能。难怪有人说,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是这种潜力会随着智力的提高而降低,而导致神经元连接降低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如果环境没有给孩子的大脑提供足够的刺激和挑战,那么原本准备好适应环境和挑战的多余神经元连接就会被大脑自动切断。。。你觉得可惜吗?

也就是说,早期教育对大脑发育极其重要,因为人脑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向前用,也可以向后用。孩子大脑的硬件水平肯定是绰绰有余的,就看我们投入了多少软件,怎么投入了。

自我实现预言

除了外界提供的教育和营养,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智商发展?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却不好?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心理学领域的一个著名实验。有心理学家以智商测试为名,将一个班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并指出一组智商高,另一组智商低。

几个月后,被认为智商高的那一组学生的智力确实提高了很多,而另一组学生的智力实际上反而下降了。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发现,有些当年在高智商组,但实际智商测试分数并不高的同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比那些智商测试分数高但被分到低智商组的同学要多得多。

在这里,我要可怜一下那些被随机分到低智商组的同学。虽然只是一个实验,但被认定为“低智商”的心理暗示可能真的会导致他们一生的毁灭...

与基因遗传相比,外界(主要是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智商提高的影响更大。

觉得自己能行,有动力——努力——取得好成绩——积极强化——更有动力——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提高智商

而恶性循环的开始就是把自己成绩差归结于天生的智商,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于是就有:

感觉自己做不到没有动力——接受现状不努力——结果不好——负强化——动力进一步下降——更不努力——结果更差/智商更低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实现预言”。我们心里预测的事情真的会发生。

所以,不要对女生说“女生学数学不比男生好”或者“男生天生对别人的感受不敏感”之类的话。这样的话刚开始是不真实的,但是说多了会对孩子产生心理暗示,给孩子一个不努力的借口,慢慢就会变成真实。

可见学习本身并不难。最难的是没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后面的一切都加速了。

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

学习的动力一部分来源于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做好,有信心。这就需要父母更积极的鼓励,这也是欧美父母一直吹嘘的原因。

打击教育像“你怎么这么笨?”是性价比最低的。不仅达不到让孩子越挫越勇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孩子一旦相信自己很笨,就会像预测的那样越来越笨。

我经常对优优说的一句鼓励话是:“妈妈相信你能行。”当她不会的时候,我也会说:“你再努力练习就可以了。”强调更多努力的重要性。

努力了还是不行。我也会安慰孩子:“没事的。年纪太小做不到很正常。等你长大了就可以了。”总之,不要让孩子产生“我做不到”的心理暗示。

学习动力的另一个来源是兴趣。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TA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来自我推动探索和学习。我总是被父母和老师推着走,却走不远,达不到真正的高度。

虽然基因对智商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每个孩子的大脑潜能都是无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要求孩子在各方面、各科都做到最好。虽然智力潜力是无限的,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每个孩子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必然导致每个个体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帮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领域,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是配置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

看了这份最新的研究报告,突然觉得我们中国人长寿并不是一件坏事。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这对孩子有积极的作用。只要注意掌握和合理引导就可以了。过度的强迫和压力也会伤害孩子的学习动力。

既然孩子的智商更多的是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无论是父母的智商还是孩子的基础好坏,我们都没有偷懒的借口。我们要相信,我们在教育上的每一次努力和付出,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8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6
下一篇2022-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