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
寒食节,又叫“无烟节”、“寒食节”、“百五节”,落在夏历冬至后15天,清明节前1或2天。今天是节日的第一天,不抽烟,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祭扫、登高、荡秋千、蹴鞠、勾搭、斗鸡等习俗。逐渐被添加进去。寒食节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一度被称为最大的民间节日。
寒食节是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汉族传统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更近,人们就把寒食和清明结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这个日期和清明节差不多。在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之后的两天。唐变法后,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举行。
现代二十四节气的食谱沿袭了唐的,所以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地区将寒食节等同于清明节,并在同一天庆祝。
### 寒食节起源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麻烦,流亡他国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跟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削股”。重耳努力成为著名的君主“晋文公”。但是介子推不求利,就和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以迫使他满足他的山。介子推不肯出山,最终被火烧死。晋文公感受到了忠臣的忠诚,把他葬在绵山,建了一座庙,并下令介子推死的那天禁火禁寒,以示哀悼。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从春秋时期到现在,寒食节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故事发生的中国山西,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郊游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为全国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已经悄然并入清明节,以介子推为代表的封建忠义思想已经沉入历史的长河。而冷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诚实、政治清明的认同,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
###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演变
清明节和寒食节经常在很多古诗和现代俗语中被提及。但是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让很多人觉得云里雾里。
民俗学家认为,清明节和寒食节经历了从互不相干到相互融合的漫长历史时期,其演变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在传承年节中追求稳定的习惯性心理。
民俗学者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无关阶段
隋唐以前,“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中区分季节交替和农耕作业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每个家庭都禁止吸烟和吃冷食,时间是在寒冷的冬季。
二、相互交融阶段。
隋唐五代时,寒食节的时间定在冬至后的“一五”日,正好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并增加了“寒食节上坟,渐成风俗,宜上坟,共祭祭扫礼”的内容。
辽宋金元时期,寒食节的主要活动逐渐从禁烟、吃寒食、扫墓转变为踏青。此时寒食节的活动,有时叫“寒食”,有时叫“清明”。寒食节和清明节处于一个“你我”和“互混”的时期。
三、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舞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寒食节的主打项目——禁烟冷食被逐渐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所取代。到了清代,寒食节的一些流行项目不再流行,而民间扫墓、官坛和皇家陵墓祭祀成为节日的主要活动。这一时期,虽然在一些文献、地方志和文学作品中不时出现“寒食”的名称,但“清明”这一称谓成为主流说法。
###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寒食在唐代与清明密切相关
唐代以前,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连续的不同主题的节日。前者哀悼过去,后者寻找新的护理学生。一阴一阳,一口气一辈子,息息相关。禁火的目的是为了出火,祭祀死亡的目的是保护生命。这就是寒食和清明的内在文化联系。
唐玄宗年间,朝廷以敕令将民间扫墓的习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因为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寒食节的习俗很早就和清明联系在一起,扫墓也从寒食推迟到了清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所取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