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会觉得奇怪吗?的确,大多数人看到“自恋”这个词的时候,都觉得这是个贬义词。他们认为正常人不应该太自恋,更何况是孩子。殊不知,这真的是一个误区。
美国加州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对200位国内名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证实了名人比普通人更自恋!其中包括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苹果集团前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以及众多好莱坞娱乐明星。名人都很自恋。这种自恋发展成了一种偏执,一种自信,一种坚持,一种执着。他们能做出好的产品,超越极限,创造历史。这是一个“常识”。自恋就是爱自己。所以,自恋者喜欢被聚光灯包围的感觉,而当他们站在聚光灯下时,自恋者也认为别人会觉得他们很了不起。自恋的人很容易被喜欢,尤其是第一次见面。他们性格外向,做事专注,执行力强,有远见。他们总是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永远都是灿烂的。
要知道,自恋是每个人心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承受挫折的能力和与现实相对应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感。关键看我们如何理解和对待。
当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会把自己的父母想象得无比强大,这很正常。婴儿认为他们的愿望可以通过简单的想象来实现。全能感是婴儿对自己软弱无助的防御。在这个他离不开别人的时期,宝宝的全能感会帮助这些弱小的生命防御性地生存下去。宝宝出生时,用嘴吮吸妈妈的乳头,不仅给了口腔黏膜一种“快感”,还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控制感”。例如,孩子可以用力吮吸母亲的乳头以获得足够的乳汁。
后来,孩子的小手可以抓更多的东西,比如,抓妈妈的裙子等。不管孩子饿不饿,尿不尿,只要一哭,妈妈马上喂饭或者换尿布。这时,孩子内心的“控制感”更加膨胀,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切尽在掌握。我只要哭就能解决一切。这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起点。
朋友家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他爸爸伸出双臂。小男孩非常努力地想站在父亲的怀里,最后过了一会儿才站起来。站起来后,小男孩觉得特别骄傲。他的父亲光荣地表扬了他,“世界冠军!”那个小男孩高高举起双手,真的像个世界冠军。直到他觉得自己做得够多了,他才滚入父亲的怀抱。父子俩都很开心。
当然,从我们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小男孩的表现远不如世界冠军。但在这里,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的是,这位父亲并没有贬低他,而是允许他在这个安全的领域里拥有“安全、健康、自恋的东西”,让他自然地“展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不像以前的女研究生童年。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健康的自恋有两条发展线。第一种是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自己得到别人的欣赏和称赞。这样的感觉会带来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自我感觉。用上面例子中的“世界冠军”来对待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孩子当然不合适,但这不过是表扬一个孩子在事情上的闪光点,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孩子更加自信。
第二条发展线是,孩子逐渐长大,最终会发现自己的弱点,TA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全能的创造者,这让孩子相当难以接受。这时,为了尽力挽回自己的“万能感”,孩子会把父母理想化,想象成百分百的“好父母”。比如科赫曾经提到过“理想化的父母”这个概念,就是每个孩子都会在心里把自己的父母理想化,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父母非常伟大,非常有能力,就像超人一样,可以轻松处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他们幻想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的伟大荣耀可以照耀自己,让自己成为“超人”。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恋呢?
这个时候,家长要尽量理解和接受孩子对自己的理想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我理想,自我理想会成为孩子取得成就的动力,推动孩子为自己的理想前进。
比如你可以深情地对孩子说:“因为你的到来,让爸爸妈妈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也可以在安排孩子的生活之前,提前告诉孩子他的决定,比如他要上哪个幼儿园,周末怎么安排等等。,并让孩子知道你非常尊重他。
另外,你也可以试着赞美孩子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比如“动手能力强”、“有勇气”、“乐于助人”。鼓励孩子在家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给孩子一个专属空的空间。没有他的允许,你不得进入。让孩子知道自己很特别,和别人有本质的不同。
当然,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大方,但孩子也有“害羞”和“吵闹”的时候。而是父母要乐于接受,告诉孩子“你的父母都喜欢”。当孩子可以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管孩子怎么样,父母都接受。就像孩子小的时候,我们
这样,在父母的鼓励和认可下,孩子怎么可能不养成健康的自恋,从而大步走向快乐自信的成长之路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