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熊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小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熊孩子到底有多可怕?,第1张

小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熊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到一个问题,里面说“人性中的恶到底有多可怕?”也就是说,江湖生活黑暗,勾心斗角,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一个朋友跟我们分享了他前段时间在餐厅遇到的一件事。

是个熊海子。

几年前,楼下的火锅店迎来了年底的生意高峰,人来人往,闹哄哄的。熊海子带着家人来了,家人点了很多东西,围着吃,热着吃。坐在他们后面的是两个女生,应该是很久没见的闺蜜。他们似乎也谈得很愉快。

以上是故事的主人公和背景。

熊海子吃了一段时间,自然活跃起来,开始在饭店里跑来跑去,大人喝酒。朋友说,他看到服务员倒的茶,就故意撞上去,大喊大叫,还踢别人的桌脚。他被人骂也无所谓。噪音很大,所以他只是混在人群中,微笑着,可能是在找东西玩。

于是这个时候,他把目标对准了角落里聊得很开心的两个女生。

其中一个女生拿着手机给另一个女生看东西。两个人都在笑。熊海子走到两个女生的桌子底下,一边透过探头看,一边试图偷走其中一个女生放在桌子角落的手机。女生发现 ,拦住他,把手机收了起来。

熊海子好像很粗心。他跑回一群家长的位置,拉着妈妈的裙子,指着两个女孩,说她妈妈不会玩我的手机。

熊海子妈妈一脸撒娇:哦,叫你姐姐借给你。

于是孩子又跑过来玩手机。

女孩不给,孩子干脆站在椅子上往女孩的火锅里吐口水。两个女孩都吓了一跳,把孩子赶走,找店主和孩子的父母。

结果孩子家长扔下一句:孩子,他们不知道怎么办。让一让。

但是店主一脸歉意:对不起,我再给你做一壶。

两个女生也不想追究了,就说算了,换汤锅就好。

这期间,熊海子一直躲在大人们的身后,眼睛看着两个女孩,一脸的得意。女生回到座位上,其中一个大概是去上厕所了,当然也没忘了带手机。

这时候出现了惊艳的一幕。

熊海子见势不妙,趁大家没注意的一瞬间跳下离开女生座位。他拿起热汤锅就往对面女生身上浇!

一瞬间,女孩尖叫起来,现场一片混乱!

刚出厕所的姑娘直接惊呆了。

后来朋友因为和店主比较熟,就打听了女孩的情况。据说半边脸被严重烧伤,其中一张脸被熊海子毁了。

天生的恶习,人生的开始。有时候不只是说说而已。一个有力气拿起汤锅的孩子,已经获得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即便如此,就因为女生不让他玩手机,直接让人付出了毁容的代价。

我还会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北京女孩事件。据说在等地铁的时候,遇到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站在一个女孩身边。

女孩手里拿着一个明牌。孩子想吃,女孩不给。结果就在地铁来之前,孩子跑到女孩后面使劲推!差点把女孩推下地铁!

幸好当事人行动迅速,抓住了女孩,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反观那对母子,脸色微变,连个道歉都没有,只是急匆匆的带着孩子上了地铁离开。

这种事情简直太多了。

是因为他们分不清善恶吗?

不是。他们往往因为纵容和父母的溺爱,缺乏管教而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我看了一篇新闻报道,说的是两个小男孩讨厌他们班上的另一个男孩。他们约定第二天去学校的时候杀了那个男孩。

结果第二天两个人拿着刀去学校,把那个男生杀了 。杀了人之后,他们没有丝毫的恐惧,也从来没有回家告诉家人自己杀了人。父母以为是闹着玩的,等警察来找他们,才发现事情已经失控。 两个孩子被警察带上车后,突然发现事情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笑着喊着,但是没有效果。

这就是纵容的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的恶比大人的更可怕。纯粹的恶意,只是出于报复的恶意,甚至是为了好玩去伤害无辜的人,有时候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让他们成长,最终只会成为有害社会的一员。

熊海子的罪恶之源,是太宠孩子的熊父母。

不就是个孩子吗?你和他争论什么?

你怎么这么小气?给孩子们让路。

这种无限制的等级导致熊海子无法无天,什么都不管,甚至因为一件小事就杀人。各种犯罪都源于此。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熊海子补课的案例不算太爽:

讲的是作者自己在茶馆打暑期工的事。有些客人是来陪孩子打牌喝茶的。期间熊海子疯狂奔跑,到其他客人房间吵闹。他跑到厨房去弄脏一些盘子,等等。但是客人的孩子,你不能打骂。于是主人公走到前台,给一群孩子点了很多饮料和零食,让他们安静地吃喝。

结果那天晚上,客人退房,惊讶地发现费用是平时的5倍。

于是那天晚上,茶馆里响起了孩子们悲壮而又动听的哭声。

但是这么长时间,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整治熊海子,对抗熊海子的案例,但其实并没有达到根治的目的。只要熊爸妈存在,就算熊海子被教训过一两次,时间久了还是会卷土重来。

忽视孩子人性中的恶,放大孩子人性中的恶,才是让熊父母咬牙切齿的。

所以,我也要在这里对熊的家长们说:你们家孩子熊,不听话,出来害人,不仅仅是他的错,也是你们的错。

问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美国著名儿童治疗师JennBerman根据理论和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经验给出的十条建议:

1。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使用和孩子一样的肢体语言(弯腰看着孩子),关掉电脑、电视、手机,认真听孩子的话,通过孩子的话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2。尊重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描述,向孩子表达你的理解:孩子通过成人的反馈知道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是否正确。如果一个孩子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正常的释放,他就能更好的成长。

3。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孩子总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即使有时候他们表现得好像是在和你作对,你也要明白这不是他们的本意。比如有时候孩子骂人不断,其实是想得到你的关注和回应:他们认为如果他们不骂人,你一开始就不会跑去找他们。

4。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被理解、被关心、被重视,他们会更积极地学习、合作、关心他人。喊叫、羞辱、伤害或命令只能适得其反。

5。避免争夺控制权。你越是试图控制孩子,就越有可能和孩子发生争执。虽然不提倡孩子制定规则,但是建议家长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语言,让孩子一起做事情,而不是抗拒你。孩子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们渴望帮助和取悦他们的父母。作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一个独立空的房间。

6。建立清晰一致的行为准则。对孩子的尊重绝不值得没有规矩。相反,孩子需要规则和限制。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规则和限制的意思向孩子表达清楚,不要做出空漏洞的威胁:孩子往往是在不断观察父母是否真的会监督他们按规则行事。

7。言行。礼貌是逐渐形成的,要求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对孩子更高的要求。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

8。认识到你所使用的语言的力量。家长一定要小心用词,尤其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观点和期望,而不是责骂、不雅的绰号、不恰当的赞美或最终的判断。

9。给孩子一些过渡的时间。孩子有自己的活动节奏,而且比大人慢很多。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进行接下来的活动,需要提前告知,耐心提醒几次,可以用一些固定的程序。比如想带孩子离开游乐园,可以和孩子一起唱《告别曲》,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10。适当地对孩子说“不”。不纵容孩子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学会对孩子说“不”。但是,用适当的方式说“不”是必要的。你可以告诉孩子他还能做什么;试着告诉他,你为什么不希望他这样做;注意力分散;给出另一个备选方案;提供两个你能接受的选择;明确规则;推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虚心解决孩子的问题;认清隐藏在孩子未被满足的要求下的真实欲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4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