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部,宇宙的中心;在家庭之外,很难适应。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造就了两代“独生子女”家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在这种家庭里,因为过度的关注,独生子女总会有一种感觉,我是家庭的中心,我是第一,世界因为我的关注而存在,宇宙围绕着我转。
其实每个生命一出生就想成为宇宙的中心。这叫“全方位自恋”,是自我中心的终极表现。这种感觉应该在孩子六个月或者至少三个月之前得到充分满足。这种满足感通常是母亲给的。当孩子的感觉得到满足,他就能走出这种状态。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有其他更复杂更高级的感情。
但在中国,通常的情况是,很多父母没有能力感知自己6个月前的哑巴孩子。他们不知道如何捕捉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的需求,严重忽略了六个月甚至九个月前的孩子,所以孩子的这种“全方位自恋”是严重得不到满足的。
等孩子长大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变可爱了,全家人又会围着他转,过分满足他...相当于该满足孩子的时候没有给他足够的满足感;当孩子长大了,不应该给孩子那么多满足的时候,却给了孩子过度的满足。
这种不恰当的满足方式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无法摆脱。这个孩子过度满足于表面的情绪,他发现宇宙中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着自己转的。
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这种满足感会让他困惑,同时也会让他痛苦,因为在家庭之外,他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家庭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可能让他感到委屈或难以适应。此外,他还背负着周围所有人的期望——至少两个,多达六个成年人——这构成了他生活中沉重而不可逃避的负担。
所以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独生子女本人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都很大,存在代际传递。如何尽快发现、妥善调整和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参与、智慧和勇气。
从出生到六个月,尽量让孩子完全满意
朋友提到她表姐有个孩子,今年四岁。和很多年轻妈妈一样,朋友和表妹生完孩子不久就去上班了。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母亲只是晚上回去看孩子。
这个孩子从小就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宝宝,观察力非常敏锐。一两岁的时候会看着他:爸爸妈妈不开心吗?那我今天会乖乖的。等等,我是个很有意识的宝宝。但是朋友发现,他一个人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和七大姑八大姨在一起的时候,孩子都是三个状态。
相比较而言,孩子只有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最诚实。他们做他们母亲让他们做的任何事情。他们特别怕妈妈生气。他们很听话,绝对不会胡闹。但是当七大姑八大姨围着他的时候,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哭就怎么哭,谁说都无所谓。他们变得极其暴躁,骂人。同样的宝宝,同样的年龄,面对不同的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朋友的猜测是,七大姑八大姨围着他,他就觉得我有那么多人可以依靠。如果你不爱我,还有人爱我。你不服从我,就有人服从我。如果不能,我就哭着闹。
有一个画面让朋友们印象深刻:一大家子带着孩子去商场,宝宝一个人在前面跑,后面跟着三个老人,后面跟着这些月经和大叔,组成一个梯队向前跑。当时朋友看到这张图觉得很有意思。后来他发现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
表面上七大姑八大姨,全家人都在围着这个孩子转,但是这个孩子在妈妈面前变得很老实,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很高。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简单推测是,孩子的“全方位自恋”未必真的能得到母亲的满足。因为不是真正的满足,孩子一直走不出这种需要,总想从妈妈那里得到和验证。
如果婴幼儿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严重的不完全发育,我们称之为“巨婴症”。一个人慢慢长大,甚至成为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可能还是个“婴儿”。他的心理需求还处于婴儿期,这也是“巨婴症”的核心——世界围绕着我转,更严重的是“我无所不能”。
“巨婴症”越严重,他作为婴儿在早期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少。甚至有些“巨婴症”患儿,在早期就出现了严重的母婴分离。他们被母亲抛弃,被别人抚养,比如隔代抚养,或者被保姆抚养。这也是朋友和堂兄妹的孩子在母亲和其他人面前表现完全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一点一点长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中国人经常倒着养孩子。
一岁之前,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情绪,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三岁以后,尤其是六岁以后,孩子需要独立,成长为自由空室的时候,家长、老师、社会都在要求孩子“听话”,不要有独立思考空室;
孩子成年了,结婚了,生了孩子,父母不放心,反正要和孩子一起生活。
很多人会在这里签到,说“是的,我就是这么对待我的孩子的”或者“我就是这么被养大的”。这就是“巨婴病”的代际传递方式。
“巨婴症”的一个经典表述是“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我是你,你是我。我们称之为“共生”。这对于婴儿来说很正常,但如果我们成年了,还认为“婴儿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婴儿的事”,那就是“巨婴症”。
其实宝宝和妈妈半年前就同居了,这叫正常共生。因为此时,婴儿必须与母亲共存,才能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六个月后,孩子还和妈妈住在一起,或者妈妈和孩子住在一起,这叫病理共生。
现在90%的中国人都生活在一种病态共生的状态中。我们需要摆脱这种病态,因为它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我们活得很辛苦。
病态共生是一种“我为你而活,你为我而活”的生活方式。父母宣称“一切为了孩子”,“我不会为了孩子离婚”,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爱好;孩子面对这样的“奉献”一定要孝顺,所以为了父母,要选择让他们满意的职业,让他们满意的生活方式,甚至让他们满意的婚姻。
而且,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一个人作为“一”的独生子女,要承担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期望,这就构成了双重“过度”,一部分是过度满足,一部分是极其严重的过度负担。这个负担不是物质上的,但是他要服从和接受六个老人的意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巨婴症”家庭的独生子女,真的很孤独,很累。
但这种家庭的父母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被自己催眠。他们觉得自己很高尚很伟大,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多么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啊!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安排其实是病态的,是有害的,因为父母早期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投射了孩子。
如果中国家庭能走出这种纠结的病态共生,让父母归父母,孩子归孩子;如果家长知道了,不再做自己,给孩子应有的发展空,不要强势控制孩子;如果孩子的自恋和依恋在小小年纪就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他的“巨婴症”就会很轻微或者没有。
当孩子逐渐长大,不需要承受父母长辈的意志的重压,成长为有独立自我意识和完整生活能力的人,那么“巨婴症”的代际传递就可以被阻断。
掌控自己的人生,温柔但坚定
有朋友说,现在家庭是“四二一”的结构,孩子自己已经和父母处于共生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如何应对他父母的过度干涉呢?
首先,孩子需要表现出“我是大人了”的独立能力。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你已经意识到父母和自己是共生关系,那么你的孩子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比如我经常在节目里问一些很年轻的朋友: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反对你的男朋友?为什么要干涉?不能谈异地恋。等一下。那是因为在这之前,你没有向父母表明“我是大人了”的态度,也没有让父母相信你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
你可以主动找父母倾诉。你现在在和谁约会?你如何设计自己未来的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尽量让父母多了解你,信任你对未来的规划和安排,消除父母对你的焦虑。父母越焦虑,就越想控制你。
其次,孩子需要和父母划清界限。
跟父母说清楚,哪些类别是你不希望他们干涉的。比如要求父母不得进入自己的私人空房间,不允许父母查看手机和邮件,甚至不允许父母过多干涉交友。
刚开始,孩子可能很难向父母提出这些要求,因为他们会有负罪感。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认清自己内疚的原因。这涉及到一个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与父母沟通“温和但坚定”。
坚定,就是坚定的做自己,坚定的对父母说“不”。这是我的空房间。请离我远点。温柔是指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善意”的态度。我没必要和你作对。我依然爱你,但这份温柔不伤我的坚定。
有些父母更有意识,早就知道与孩子建立界限。但是如果你父母坚持要粘着你,你一定要尽快一次又一次的去做。越早做,父母接受的难度就越小,你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小。
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怎么吃饭,怎么穿衣,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怎么交朋友,怎么做抽屉,锁门或者从父母那里拿回钥匙等等。,一点一点争取自己的边界,而不是直接从生活中的大事开始。只有这样,你和父母的关系才能回归正常轨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