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怎样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怎样,第1张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怎样?

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家庭和孩子的关系也不一样。下面小编总结四种亲子关系。让我们来看看!

每天早上,丸子奶奶都会做早餐。她总是等我吃饭。其他时候也一样,她总是把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照顾别人,卑微——在她眼里,我和小丸子的爸爸才是需要照顾的对象。

每当丸子奶奶看到类似丸子爸爸和丸子抢一块牛肉吃的场景时,她总会无奈地低声说:只是个孩子,但还是不让位。真的是成年人了。

经常听大人说一句话,就是只要我的孩子有出息,我就锅里卖铁,我就让你读!很多人就像丸子奶奶一样,只是为了孩子什么都做,为了孩子,就和自己凑合。

我以为这种父母为孩子牺牲的亲子关系,是上一代父母的烙印。然而如今,父母牺牲的方式已经从“养活孩子,供孩子上学”变成了“养活孩子,供孩子出国留学”,而父母付出的却是高价的学位房,出国留学的学费,买房的资金等等。

这让我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我觉得,大致来说,有以下四种关系: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不好”,四是“我好,你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四种亲子关系吧!

“我不太好,你好”

父母的努力和希望,孩子的责任和压力

前阵子看了一部关于日本华人生活的纪录片,叫《含泪生活》。讲的是一个父亲35岁从上海去了日本,留下妻女在日本打拼。因为高额的外债,我被迫去做非法劳工,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了15年。最后女儿考上了纽约大学学医,成为了一名医生。父亲也从日本回来了,和妻子团聚了。

如果只看结果,这是一个感人的父母为孩子付出努力并获得成功的故事。然而,付出的代价是整个家庭15年的支离破碎:父亲在日本做非法劳工,母亲在上海,女儿在纽约,两人分居三地。

故事的最后,父亲说,他已经为这个家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就像赛跑一样,我已经接过了接力棒。跑了这么多年,我的目标就是最后把这个接力棒交给女儿。”但是,我对女儿的话也有同感,“我不需要他们为我付出那么多,受那么多苦。”

是的,这也深深打动了我。好在这个女儿好学上进,学业有成。但是,如果孩子不去美国读书,甚至不去上大学,这个家庭15年的漂泊会怎样?这个想法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知道这是中国父母普遍的心态,就是我可以不如别人,但我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好;我的人生可以失败,但我孩子的人生会成功。

但是,孩子有没有取得人生的成功,和父母付出了多少努力,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孩子取得成就的巨大障碍。

中国父母特别喜欢“孟母三大运动”之类的故事,这就为很多父母“不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态埋下了伏笔。所以你应该为你的孩子付出,不是为他们,也是为他们。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父母不惨,孩子受委屈”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所谓好处,就是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所谓坏处,就是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权利,损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性,让孩子承受了不应有的心理压力。

这么说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范围,给的“不好”,自然想从孩子身上得到一个“好”的巨大回报。一旦这个回报没有那么快,比如“8.1万平米的学位房买了,前三名还没考上”,家长就会感到失望、委屈、焦虑。

或者说,如果没有按照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学数理化不容易,学文艺要唱歌跳舞”,家长就会逼迫孩子放弃,产生巨大的矛盾。这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大家都会很委屈,觉得对方不好。

“我很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负责,孩子自卑胆小

这些父母大多生活强势,事业有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我价值。所以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也要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有一次,一个妈妈来找我,悄悄向我倾诉她的烦恼。她说,她和丈夫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在工作领域都很优秀。家里物质条件很好,也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但是孩子成绩差。

“我觉得小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目他们都不会做!”她和丈夫不解的是,为什么两个博士生养大的孩子“智力那么差,反映那么慢”?

我跟她说:“你怎么能以两个医生的要求来要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呢?怎么能不觉得这孩子傻呢?”母亲反驳道:“不会的,我和他爸爸小时候都很聪明,也很努力,一直都是尖子生”。我又跟她说:“你是在用你自己的标准衡量你的孩子。你怎么能否认你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就?”

我认识很多非常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于依赖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而忘记了自己是如何从孩子身上一步步成熟起来的。他们在中间也面临过很多挫折和困难。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希望孩子从小就展示自己的商业天赋,忘记自己从小数学不及格;做艺术家,希望孩子四岁就出画册,忘记自己练习素描有多辛苦;作为一个学者,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口若悬河,文笔如神,忘记自己曾经是如何度过迷茫期的……

父母用现在的成绩或者成长的经历来严格要求孩子,是极其不公平的。我亲耳听到一位长辈对他的儿子说:“你这辈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不错了!”

不知道这是激励还是贬损;我还听到一个母亲对她的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一点都不烦。我只考了双百!”这是炫耀还是失望?

总之,当父母用“我好,你不好”的方式来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时,无论他们作为父母的动机是什么,是激励还是炫耀,结果只会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敌人和对手。

而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自信心会非常难以建立。“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赏识,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父母的成就”。然后,你会看到很多所谓的“二代”干脆把兴趣转移到吃喝玩乐上,承认自己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是父母成就的受益者。

“我不好,你也不好”

父母失败认命,孩子阴郁自暴自弃

在一家餐厅里,我看到一位父亲为了好玩,让他无良的朋友用筷子蘸白酒喂还不会说话的儿子。我告诉他,这对宝宝的健康发育非常有害。谁知道,他一脸无所谓。“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还是健康的。谁管那么多!”

一个人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但对生活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的;同样,父母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孩子,而不管孩子成绩如何。

很难想象在一个“赢家的孩子也是赢家,输家的孩子也是输家”的社会里,还会有什么希望。孩子是独立的。作为父母,他们不是让孩子继承和模仿自己的命运,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这也是生活的美妙之处。

记得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有不同的天赋,但是他们的父母总觉得他们不在那一行,他们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

于是,他们拒绝给孩子买一架钢琴,一副绘画工具,一本书。最后,在父母的暗示下,这些学生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甚至早早地摆摊卖宵夜,开小店修摩托车。

我并不是说这些职业有什么不好,而是说,正是因为父母“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宿命论思想,让孩子的自信心随时受到打击,失去了过不一样生活的可能。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很难抵御来自最亲爱的家人的不断打击。

“我很好,你也很好”

父母向上积极,孩子自由独立

我想先说清楚,在这里,所谓的“好父母”不是好的结果,而是好的状态。也就是说,作为“我好”的父母,衡量他们的不是物质条件和名气条件,而是他们的精神状态。

父母可以是普通员工,可以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可以是清洁工,也可以是屡次失败却从未放弃乐观向上的企业家。没关系。最关键的是,父母很自信,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把“大家闺秀”的标准定得非常单一和可笑。好父母得给孩子大房子,雇保姆,送孩子上名校,否则就不是好父母。

其实都是家长角度的单一想法,不是孩子角度的事实。当很多父母都在努力赚钱去实现这些所谓的目标的时候,他们的孩子最开心最想要的就是爸爸能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上学。

要知道,孩子眼里的好,都是很单纯很美好的。他们需要的是父母每天开心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回家不抱怨老板和工作,能够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成绩。专一的公司就是这么简单。

父母的好,就是努力工作,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的幸福就是高高兴兴上学回家,被父母尊重欣赏。

家是一个整体。父母和孩子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不管是谁的事,都不应该过度牺牲。生活一点都不完美,生活也需要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去承担责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父母都有让生活尽可能美好的心态和能力。

父母和孩子各有各的生活。同时,他们也把对方的善良当做自己快乐的源泉。那么,“你好,我没事”这种关系将伴随父母和孩子的一生。这也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最珍贵的不是父母财富和名望的传承,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24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2
下一篇2022-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