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需要向父母要钱。
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或跳蚤市场,各种课外活动和课程,买“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玩具和文具...
父母成了孩子取之不尽的资源来源。
但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不就像我们说的“啃老族”吗?
啃老族不是一天形成的,往往和父母的教育有关。
首先给你一个情境问题。
如果孩子现在向你要更多的钱,将用于:
情景问题
如果孩子现在向你要更多的钱,将用于:
买玩具;
参加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
让父母支持戏剧表演(购买或制作服装等。)用金钱和精力;
纯粹想增加零花钱;
假设你总是要给这个钱,你做的是:
A.如果无论如何都要付出,那就放手吧。想要多少孩子就给多少;
b.和孩子算账:和孩子讨论花了这笔钱后能得到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会给父母带来什么好处(这个好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
同样是给孩子钱,但是给的过程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会很不一样。
当孩子需要我们提供物质资源或者一些技术支持的时候,如果家长认为这些贡献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帮助孩子的参与度过高,很可能为孩子将来成为啃老族埋下伏笔。
因为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慢慢形成一种习惯,认为父母的投入是理所当然的,是自己取之不尽的资源。父母对自己的投资,可以不计成本,无限挥霍。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要钱时,父母要像风险投资家一样和孩子“算账”。
让孩子浪费父母对Ta的投资
孩子会成为啃老族
和孩子算账听起来更现实,但其实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思路。
孩子一出生,我们就是Ta的天使投资人。
我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无非是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最终,我们希望收获的不是孩子的物质回馈,而是孩子的美好未来。
如果这个投资真的有回报,最终还是要看项目的运营者——孩子。
我们投入的资源,由孩子们经营,最终会成就孩子们的美好生活。从天使投资,A轮,B轮,到最后上市,这不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吗?
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起到投资人的辅导作用,让孩子把我们投资Ta的资源浪费在奢侈上,最终会成为失败的投资。
我们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反馈。同时,这个项目可能会破产,成为投资人的负担——NEET。
当孩子向父母要钱时
父母要和孩子算账
但是如果我们尝试用天使投资的方式给孩子投入资源,比如孩子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家长可以这样鼓励孩子自己算账:
?你打算在原材料上花多少钱?
?预计销售额是多少?
?如何包装你的产品?
?定价策略是什么?
?为了达成销售目标,是要把所有人都卖了还是有其他销售策略?
?你想帮助多少人?需要专家建议吗?
?最后想捐多少?
......
像拿风险投资一样让孩子想清楚这笔钱的用途和收益。如果他们能说服父母,父母就会投资。
父母不再是孩子无限的资源提供者,而是风险投资家。
带孩子去跳蚤市场
看中西教育差异
我给你推荐了一篇国外的文章《向父母要钱就像拿风险投资?美国爸爸是孩子的天使投资人,教孩子做生意不用做饭。
文章作者是美国风险投资专家查尔斯·蒂普斯(CharlesTips)。他的孩子从小就跟父母要钱,都要说出钱的用途,说服父母“投资”。
作为一个孩子的投资者,查尔斯也尽到了一个投资者应有的引导责任。
为了教孩子们一些营销知识和金融知识,查尔斯在自己的花园里举办了一个二手商品展销会。
作为项目的运营者,他6岁的儿子想卖昂贵的柠檬水,因为孩子们说现在很热,他们可以通过提高柠檬水的价格来赚更多的钱。
而爸爸认为柠檬水只是一种吸引大家参与车库拍卖的市场行为,所以应该卖的更便宜。
这种投资人和经营者的观点交流,居然发生在一个6岁的孩子和他父亲之间,真的让我们感叹中西教育的差异。
相对于我们学校的跳蚤市场,家长的参与度是不是有点太高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看起来是配角,家长忙了半天,但孩子只是每个摊位的消费者。
在这种活动中,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这个项目的CEO,我们投入的资源就是风险投资的一种。让孩子制定整个运营策略,思考如何推进计划,实现目标。这样参与的价值更高吗?
希望大家能换个角度,把我们免费提供给孩子的资源,变成一种风险投资的心境,让孩子成为掌控自己人生的CEO,学会掌控我们给予Ta的一切资源,达到未来幸福的目的。
最终决定Ta快乐与否的,不是我们投资人能投多少钱,而是孩子能不能利用我们的一轮轮投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我们的帮助下,把自己变成运营高手。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能有这种心态,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