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不能忽略细节。英国的一个朋友看到一位老奶奶带着她的小孙子上了公交车。小男孩先踩上去,不料被想自己先走的奶奶叫了下来,对小男孩说:“女士优先!”君子从小大概就是这样培养的吧!
美国著名教师保罗·克拉克写过一本书《优秀是培养出来的》。在书中,她特别注意了孩子教育的细节,比如不要嘴里含着食物说话,后面有人就给他开门,用和善的眼神看人等等。,都是孩子成长的细节。如果不时刻牢记教育孩子的责任,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以后想教育都难。
戒律二:不能生气就教育
在教育中,克制比宣泄更重要。当孩子惹我们生气的时候,一定要忍,不要急着发火,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第一个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有时候孩子的错误可能不算什么,只是不适合我们,或者时机不对,正好撞上了父母情绪的枪口。
对于父母来说,所谓的克制就是避免“先入为主”。对待孩子“理直气壮”,应该改成“理直气壮,机智”。严格的纪律意味着严格的原则,严格的思想,以及尽可能真诚、温和、耐心的态度。
戒律三:不能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坏的事,你也要把孩子带回家教育,当众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人的尊严,保护孩子的心灵。没有这一点,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表扬和批评孩子都是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孩子往往不值钱;父母太粗暴,孩子经常狂躁。明智的父母不会严厉训斥孩子,他们能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立竿见影。
戒律四:不要把所有的谈话都变成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的越少,你就越不知道怎么和他们交流,越不理解他们。你平时有机会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会和他说什么?一个上初中的孩子告诉我,父母对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快吃饭,吃完就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睡觉!
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吗?你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父母逐渐从孩子的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消失,与孩子的对话更容易变成说教、批评和训斥。等孩子到了13岁,你连批评的机会都没有了。
戒律五:尽量避免负面教育
在中国文化中,缺乏对人真诚的赞美和鼓励,缺乏从一件小事中体验快乐的传统,缺乏“只有做了没有意义的事,人生才有意义”的意识。我们习惯于“做大事”,成就“伟业”。相应的,我们喜欢批评、否定、否定暗示。
如果你没有尝试过某件事,就会有人提醒你做不好。如果某件事不适合你父母,你很可能会冷嘲热讽。作为父母,要改变自己,就要从克制批评的欲望入手,不是对孩子的缺点、不足视而不见,而是在孩子有勇气尝试和改变的时候帮助他们。
戒律六:避免吃饭睡觉时教育孩子
吃饭是一种享受,一种交流,一种聚会。而一个好的聚会,首先应该是在家里。有的孩子吃东西战战兢兢,吃得特别快。为什么这么快?只是为了不让父母批评他。吃得太快对胃和食物的吸收都不好,更别说餐桌礼仪了。
孩子睡前教育不仅无效,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当孩子们入睡时,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这些关键的信息,他们经常做噩梦。所以,让孩子吃好,睡好。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一个更合适的时间进行教育。这对孩子有好处。
戒律七: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理由。最好是按照一个孩子的“这样”来教育他。莫扎特五岁就能弹一手好钢琴,七岁就能作曲。那是莫扎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简单的比较解决不了问题,你不妨耐心的和他一起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不会嫉妒和敌视别人。
戒律八:教孩子不要“数罪并罚”[h/]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父母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关心太少。其次,也说明父母爱“记仇”,爱翻旧账。有时候不是你的话不合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对。方法不对,教育肯定没效果。作为父母,所有的权力都意味着责任,这迫使我们去改变。
在我们严格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少有父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作为80/90后的父母,我们把从50/60后父母身上学到的育儿经验套用到00/10后的孩子身上真的合适吗?如果不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又怎么能让孩子快乐有才华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