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短语”。其中一些“短语”对我们孩子的伤害和打击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意”。
马宝整理了以下八个常见的“短语”,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1、没事儿!没事儿!
当孩子伤了膝盖,当他心爱的风车坏了,当他不想和妈妈分开的时候...他可能会为此哭泣。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和我一样对孩子说“没事的,没事的……”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不要太担心,也不必太难过。
但是,这句话给孩子的感觉是妈妈不认可我,不理解我!
这可能比事情本身更让孩子觉得委屈,他可能会因为这件事哭得更厉害。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否定,也就是感同身受。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很疼吧?妈妈帮你吹。”“很难过,对吗?我们拥抱一下吧。”
这既肯定了孩子的情绪,又提供了解决方法(吹/抱)。
2。快一点!
快到上学时间了,孩子还是慢慢吃;到了睡觉的时间,孩子还是不肯洗澡。孩子刷牙慢,穿鞋磨蹭,拖作业...
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一直说“快点”?
我们的初衷是:提醒孩子时间到了,希望他能加快速度。
然而却给孩子一种母亲快要发脾气的感觉!我总是不够快!
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三分钟后该出门了。当分针指向6点时,我们必须去洗澡...
不断催促只会让你和孩子焦虑,却很难让孩子的速度因为这样而变快。最好提前几分钟做好一切准备,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
3。小心点!
当孩子在儿童乐园里爬高爬低的时候,当孩子尝试过独木桥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穿上旱冰鞋的时候,当孩子学会独自过马路的时候...
忍不住说一句“小心!”
这句话的原意是:提醒孩子注意。
但是,除了把自己的不安传递给孩子,没有任何其他的好处。还会让孩子紧张,没有安全感,更容易犯错。
比较好的做法是:我们要保护好爬高爬低过独木桥的孩子,不要伤害到自己;我们告诉孩子轮滑的要点和正确姿势;过马路前,让孩子学会看红绿灯,知道先向左看再向右看,提前练习几次。
4。这个简单!
小西遇到不会做的题就问爸爸。他的口头禅是:“这很简单”。几次之后,小溪拒绝了父亲的作业。
其实爸爸的本意是:你放心,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给你解释清楚。
但是,孩子的感受是:一个很简单的题目我都不会,我真傻!爸爸总是批评我!
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真的有点难,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又能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让孩子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5。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痛,有的孩子怕打针,有的孩子怕吃药,有的孩子怕生活,有的孩子怯场...
这些场景在我们心里可能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为了鼓励孩子,你可能会说:“有什么好怕的?也就是,“
你的初衷是:把困难变小,让孩子有勇气去面对。
但是,孩子的感觉是:我胆小!我没用!
为什么不试试这样说:“有点阴暗/痛苦/苦涩/紧张。让我们想一些让自己感觉更好的方法,比如……”
首先肯定孩子的恐惧,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认可,然后再专注于解决问题。
6。停下来!
也许你在接一个重要的电话,也许你在赶着上灶台,但孩子这时对你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想听故事,明天去公园,想要一盒蜡笔,或者只是问你一个问题。
因为你太忙了,不能及时回应孩子,他只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要求。
那你可能会说:“别闹了!”
也许你的本意是让孩子以后提出要求。
但是,孩子可能会这样想:我明明说了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我妈说我“捣乱”?他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在我妈心里,我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可以这样说:妈妈现在很忙,你能晚点再告诉她吗?
这既解释了我们不能及时回应的原因,又以一种征询的语气让孩子感受到了尊重。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下次不要问妈妈什么时候最忙。
7。让我来吧!
孩子第一次主动帮忙洗碗,可能会灌满一池水,弄得洗涤剂泡沫到处都是,还会弄湿袖子,甚至打碎一个碗。
孩子尝试自己洗袜子的时候,可能会忘记给袜子上肥皂,也可能洗了半个小时。
你会说“我来!”
你的初衷可能是等孩子大一点再学,也可能是你比较着急,自己做效率更高。
但是,已经很努力了,大概还在期待你表扬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太可怕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第一次做就有这样的结果,真是太好了!谢谢你的帮助。下一次,如果你注意的话会更好……”
既减轻了孩子的挫败感,也表达了你的感激之情,给了孩子一个努力的方向。
8。别人会笑话你的!
当一个失聪的孩子想唱首歌的时候,一个头脑独特的孩子想穿两只不同的鞋子出门,一个带着新伞的孩子想在阴天带着新伞散步...
你会说“别人会笑话你的!”
你说这句话的初衷,可能是想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或者是希望孩子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
然而,这句话传达给孩子的是:事情本身的对错及其价值并不重要,我的心理感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紧张,怯场。他会慢慢放弃自己的判断和看法,甚至很容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困。
有些事情,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更不伤害环境。还不如尊重孩子的意愿。我们只需要委婉的告诉他,大部分人会怎么做,供他参考,就够了。
类似的短语还有很多。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我们常说的一些话,非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换个思考的角度,换个说话的方式,可能会事半功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