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误区:要求孩子不马虎

“经典”教育误区:要求孩子不马虎,第1张

“经典”教育误区:要求孩子不马虎

为什么要求孩子不能马虎,但作业却更差?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收到“你可以笨,但你不能错”的信息,被反复批评粗心,他会下意识地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样他就真的不会了,从而避免了错误带来的指责。

心理学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一件事的精细程度和他的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错误在任何事情的开始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经历错误,不断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才能做得更多更准。

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背景知识,各种“疏忽大意”的行为非常正常。只要环境正常,孩子会逐渐成熟,做得越来越好。就像学走路,开始磕磕绊绊,但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如果你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它就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你就会制造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对孩子小小年纪不关心,每次孩子摔倒,父母总会批评是不小心,表示不满,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困惑,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延缓孩子的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成长的首要条件是不成熟的状态。”

所以他认为孩子写作业的错误也是作业设计的一个元素。这并不是因为出错是好事,而是因为如果你过于热衷于选择没有出错机会的材料和工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降低他们的判断力,使他们对能力的获得作用不大。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作业学习是一件需要小心处理的事情,需要通过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的配合来完成。没有单一的“认真”存在,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事件。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批评学习粗心,他会自动做出调整。

首先,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孩子的注意力范围更窄,精力也非常有限。如果他们专注于对与错,他们将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而如何分配注意力也是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可能会养成不犯错的习惯,以及不善于思考、缺乏探究兴趣的习惯。一个人无论在监狱呆多久,都不会习惯呆在监狱里。如果他习惯了坐牢,不开铁门,那只能说明他的希望和心灵已经被摧毁,是体力和思想的双重疲惫。

其次,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收到“你可以笨,但你不能错”的信息,被反复批评粗心大意,他就会下意识地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行,从而避免错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仅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也降低了他的自我认同感。本来孩子就喜欢聪明,觉得聪明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的信任和对学习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中投入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就不可能取得杰出的智力成就。不犯错的荣誉很肤浅,不能给孩子长久的自信,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第三,经常批评孩子粗心是一种标签化的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强化,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是非常强大的,会影响他的行为表达,真的会越来越粗暴,进而招致父母越来越多的批评。尽管来自父母的压力,孩子会反复承诺以后不要粗心大意,但潜意识里还是会抗拒这个要求,产生情绪上的叛逆。在不良的自我暗示和反抗中,他会变得更加粗心,甚至崩溃,把自己的粗心固化为自己的一个特征,直到完全失去自我修正的力量。

一个在学习中没有养成思维习惯和探究兴趣的孩子,是不自信的,或者总是粗心大意的。你能指望他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吗?

孩子的“粗心”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注意的小问题,是他们精进的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并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就不能省略在山路上跋涉的一步。一个孩子,只要精神正常,就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成年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的粗心大意。回顾他们的成长,是严苛的批评让我们立刻变得一丝不苟,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进步?我们说某人有某种天赋,只是说他有这种潜力,他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达到完美。所谓的“超常出手”,也需要相关经验的积累,而孩子更需要这种积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7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