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不管用?可能忽略了:孩子虽小,“面子”可不小!

批评不管用?可能忽略了:孩子虽小,“面子”可不小!,第1张

批评不管用?可能忽略了:孩子虽小,“面子”可不小! 谁还不犯几个错啊?这是“教育无大事”系列的第二个故事,一个关于“面子”的故事……孩子有没有面子?有。孩子有多在乎“面子”?应该没有大人那么在乎吧。小孩嘛,忘性大,嘻嘻哈哈一天就过去了,昨儿丢的面子,第二天也许就不记得了。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女儿上幼儿园后,不用尿尿,偶尔会尿裤子。“控尿”意识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时候玩的太用力会忘记上厕所。

不,晚上,她幼儿园的小朋友毛毛来我们家了。他们两个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突然,毛毛喊道,“怎么了?多湿啊!”

我听到声音就来了。原来女儿又尿裤子了。她一定是太专注于看卡通片了,以至于忘记了。当毛毛看到自己的裙子被弄湿时,她哭了起来。

我有点生气,因为看电视之前,我特意提醒她不要和她算账,因为她全神贯注,忘了上厕所:“刚才妈妈提醒你了吗?”为什么总是记不住?幼儿园的时候尿裤子,孩子看到应该会觉得丢人。"

之后我也隐隐有些担心。我当着同学的面训斥她会不会伤她的面子?但是平时的思维告诉我,小孩子就是这么敏感,就算伤了脸,拓也是会忘记的。

女儿噘着嘴,委屈而倔强地看着我。我让她向毛毛道歉,但她不理我。我非常生气,不得不威胁道:“如果你不道歉,毛毛可能不会和你玩了。”“不玩就不玩。我不会道歉的!”我女儿转身跑进她的房间,砰地关上了门。

在去毛毛的路上,我女儿还在房间里哭。这哭声真的让人心碎。恐怕你在楼下就能听到。我挺纳闷的。难道不是她犯了错误吗?即使她不想为此道歉,她似乎也受了很大的委屈。你怎么想呢?

她看到我进来,根本没有不哭的意思,直到我给她擦洗屁股,给她换裤子。突然,她愣了一下,说:“妈妈,我好惭愧啊!”

这句话让我措手不及。

我想象着她会说自己是对的,或者干脆不理我,或者随便找个理由尿裤子,没想到这是她说的第一句话。原来,让她哭了这么久的大委屈就是丢脸。

第二天,我以为这个冤案已经翻了。没想到睡觉前不知道怎么提这个,女儿生气的说:

“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骂我,我觉得好丢脸。而且,毛毛是我的幼儿园同学。如果她告诉老师,多丢人啊!”

我有些惊讶,一个三岁的孩子对“面子”想得这么多,想得这么远。本来她什么都懂,她知道要在同学和老师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我知道,虽然我做错了,但大人不能因为“错”而为难我……甚至为了自己的“形象”而与我对抗。

看来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在乎“面子”。

我在想,如果和一个成年人打交道,我可能会在语言和措辞上小心很多,生怕伤了对方的面子。毕竟成年人伤自尊还是挺严重的。

面对孩子,很容易想到“脸大,脸小”。

事后想来,我觉得当时是我没给孩子面子。除了我没有关注的原因,其实我是被潜意识里的一个想法影响了。

想法是:有外人的时候是教育的好时机,尤其是孩子的同学。她会因为在同学面前出糗而对这件事记忆深刻,获得长久的记忆。下次她想尿尿,会记得提前通知她!

事实证明,我错了。

孩子丢了脸,她确实记得很深,但她记得很深的不是“我做错了,我太得意忘形了,又忘了上厕所”,而是“妈妈太讨厌了,让我丢了脸”。

于是,结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面对我的公开批评,孩子的真实心声是: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批评我,我觉得很丢脸。这个时候,我不会听你的,反而会反对你。反正我已经没面子了,我就跟你斗到底,最后你也不会趴下。"

一旦形成对抗关系,就会特别不好。孩子不仅不会改过自新,反而可能会更恶劣地继续错误的行为。

最后我发现,希望她能从深刻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忏悔过去的错误,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我反思自己。我为什么要伤孩子的脸,给她一个所谓深刻的教训?

感觉自己很着急,急着解决眼前孩子犯的错误,急着纠正他的错误,担心他的某个错误会变成一个坏习惯。所以,我忘了,对孩子,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来说,“爱面子”比“深刻的教训”更重要。没有“挽回面子”,深刻的教训根本无法成立。

利用丢脸来纠正错误,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刻不容缓。说到“人的脸小”这种想法,其实来自于急于纠错的心理。要纠正他们已经太晚了。怎么能抽出时间来打理自己的脸?最后找个理由安慰自己,我的孩子,你不会那么在乎面子的。

当时我急着纠正女儿尿裤子的错误。我担心这次不纠正,下次她又要尿裤子了。这样,“控尿”的意识就永远不会建立。如果没有建立“控尿”意识,她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影响吗?.......越想越着急,越着急越着急。

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小孩子在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会尿裤子是很正常的。这有什么不好?但是,它是孩子的一个发展阶段,但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孩子“控尿”能力更强,我女儿就属于这种能力发展较慢的一类。

就算不是孩子的发育特点,但是他真的是故意犯错,那又怎么样?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身体,发展中的个体必须通过试错来成长。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外企。我很敬佩的一位美国老老板喜欢引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斯蒂芬·克劳斯博士的话: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它的意思是,对于人们来说,彻底消除一种坏习惯比用一种更有益的习惯取而代之要困难得多。与其浪费时间盯着一个错误的行为,不如多创造一些好的行为。

一位父亲告诉我,他第一次发现儿子说脏话的时候,特别怕孩子把这个坏习惯记下来,就当场训斥了他。后来儿子每次骂人都会毫不留情的批评,但是没用。

后来,爸爸想了一个办法,让儿子学一个替换游戏,用更合适的词语来代替他平时的骂人话,比如“走开!”而不是“滚蛋!”。爸爸发现,儿子学这些新单词容易多了,积极的话语给他带来了很多鼓励,让他更愿意坚持下去。慢慢地,孩子自然地把脏话换成了合适的词,错误的行为也就自行消失了。

看来,与其和孩子的“错误行为”较劲,毫不留情地骂他,不如把原来的错误行为换成好的。这比仅仅要求孩子改正错误更有效。俗话说:“开创新的事容易,停旧的事难”。

如果不是我急着纠正女儿尿湿裤子的行为,我会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设置一个可爱的闹钟,在固定的时间提醒她上厕所,用好的习惯代替坏的行为,效果会好很多。

事实证明,急着改正错误,不如先给孩子“面子”!

不急于改正错误也是一种养育智慧。

还记得,我之前看过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一天下午,一个小孩放学后独自去一个森林里玩。天黑了,胆小的孩子还没走出树林,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怕被野兽袭击。看到孩子们很晚还没有回家,父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寻找他们。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上微弱的星光空,父亲隐约看见儿子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但他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看见,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吹口哨。听到父亲的哨声,儿子仿佛遇到了救星。他立刻从大树上滑下来,惊讶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个森林里?”爸爸回答说:“我一个人在散步,没想到会遇到你在树上玩。”

故事中的父亲没有急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而是选择了“不揭穿”,小心翼翼地挽回孩子的“面子”。我想,这背后,有一种对孩子的原谅,也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原谅。

谁还没犯过几次错误?明智的父母不急于改正错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50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