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很多时候都是被你坑的!

陈默: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很多时候都是被你坑的!,第1张

陈默: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很多时候都是被你坑的! 小学阶段,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一个孩子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地疯玩傻玩过,他总有一天会报复性地玩,甚至老了都会作天作地……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竞争,但是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并不多。

如果把学校当成一个竞赛场,没有人能天天参加比赛。学校是一个积累知识,训练思维,让孩子学会互相帮助的地方。孩子帮助别人的能力越强,他的个人竞争力就越强。

误区一

要教育好孩子,育儿方法最重要?

很多家长认为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经常看各种育儿书,听各种讲座。微信上流传的各种“获得学习动力的几招”都一一尝试过,但往往都达不到效果,甚至陷入更加混乱和焦虑的境地。

但是,陈墨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育儿方法,而是育儿观念。为人父母就像种一棵树。思想是种子,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如果思路不正确,再好的技术和方法都是徒劳的。

首先概念要正确。如果观念不正确,或者你自己都不知道方向,你尝试的方式越多,你就离对方越远,因为你开的是反方向!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概念呢?正确的观念是“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过好一辈子”的观念。所以,这是我们所有家庭教育的目标。

但问题是,一个人怎么才能在世界上活得好?过得好的要素有哪些?很多钱。最近怎么样?你也许能找到很多相反的理由,说明一个有很多钱的人可能过得不好。强大的力量,好吗?有很多人每天都如履薄冰。非常有名。你好吗一出名,“人怕出名猪怕壮”,坏事就来了。所以,很多钱,很多权,很多名,三个条件加在一起,这总可以过得很好吧?又有人会说:这样的人早死了!……

陈墨老师说,美好的生活有四个基本要素:

1身体条件要好。

“先培养,后培养”。你要把孩子的身体养好了,才能谈后面的事情。

2心理要健康。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不适应周围的环境,别的孩子可以去幼儿园和学校,他不行。这是因为没有达到心理健康的最低标准。

3要有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的收入水平,并有能力让自己安心。

没有人会相信越穷的人越有钱,但是人对金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如果这个人在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能心安理得,那么这个人就能过得很好。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从容自在。

有的人学历低,能力低,但只要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就心安理得了。这样的人即使从事无足轻重的行业,也能走得高,活得好。

有些人,职业比那更好,却不断不安,安逸。这样的人,无论赚多少钱,都不会快乐,也不会满足。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挣钱。前提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钱的多少是没有底的。孩子未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会让他安心。这是家长潜移默化灌输的,所以非常挑战家长的观念。

4孩子努力奋斗的动力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

我们孩子努力的动力来源是别人如何评价和欣赏他,他如何优于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果在一个环境中得不到别人的欣赏和高度评价,那么他的动力就会消失。失去动力的人,生活也不好。

所以,要过好生活,必须先明确自己的要素,才会知道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什么是事先做的,什么是事后做的,才会知道自己的家庭教育之舟该往哪个方向走。

误区二

如果孩子变成了“牛娃”

父母不会着急?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我没有陈墨先生想的那么深远,我会从现在开始慢慢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然后,我会让孩子从小成绩优异,各科都拿第一,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对吧?要知道,现在的择校风格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如果不能选择好的幼儿园,就很难进入好的小学。如果不能进好的小学,就很难进好的初中。如果能早点把孩子培养成传说中的“牛娃”,这一切岂不是良性循环?

然而,陈墨女士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那些小小年纪就一路领先的孩子(所谓的“牛娃”)不过是一群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也是来找她做心理治疗最多的人。

因为这些孩子只是成绩比别人好,但是老师,家长,同学都觉得他很优秀。他从小就跑在别人前面,父母早早在他心里种下一棵树——“你很优秀!”他总是站在这个“优秀”的台阶上,他会变得很有竞争力。只要到了竞技状态,他就不允许自己低人一等。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试难度的增加,他会逐渐变得焦虑,头疼,肚子疼。

这样的状态在小学高年级会越来越频繁。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受不了了。到了初中和高中,他就会退出竞赛场,不去上学,从而真正成为一个病态的问题。

这种情况是父母造成的,有时候也是老师造成的。父母总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排名。除此之外,有些老师还会提醒孩子“你的排名下降了,这样不行。怎么能拿回来呢?”这些会让孩子“我很优秀”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觉得上学就是为了竞争,为了赢别人,从而证明自己很优秀。但同时也会非常非常担心自己的“优秀状态”保不住。

这样的孩子扭曲了阅读本身的意义,他对阅读的系统理解是完全错误的。看完这本书,他的内心疲惫不堪,自然无法继续。

很可惜,很多家长直到看到孩子彻底弃学不再读书,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改变。但是,父母改变容易,孩子改变却不容易,因为这棵树在孩子身体里就拔不出来。

所以,正确的观念是,孩子上学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积累知识,训练思维,帮助很多同学。有了这样的观念确立,孩子即使考得不好,也不会有焦虑,不会有痛苦。

误区三

大量的表扬可以建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不是阿牛瓦,他的成绩平平。我们经常鼓励他,但是他对学习没有自信。我该怎么办?

陈老师一针见血:“孩子学习不自信完全是家长造成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父母不够自信,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别人孩子的欣赏,让孩子觉得妈妈对自己不满意;有的可能是孩子两三岁时需要建立“我们银行”信念的关键期,被父母的过度呵护耽误了。有些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虑,父母不断的高期望让孩子感到不满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和犯的错误,那就是对孩子的过分关注,甚至过分的表扬对孩子都是不好的。

[h/]陈墨老师说:如果一个孩子要有自信,他就应该永远脱离父母的关注。你不知道他一个人在地上打滚,你也不知道他经常仰望天空空做一些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空。但是现在这样的孩子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时间都被父母占满了。如果时间排满了,家长会怀疑孩子做不了课表里安排的事情;如果你做了,但做得不够快,你会认为你的孩子慢;做得不好,要批评孩子。如果你做得好,会得到很多表扬................................................................................................................................................

其实孩子最容易没有自信。想要孩子有自信,操作上只需要少说话。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做过多的评价,不要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描述别人孩子的优点,不要对孩子有非常具体的期望。

陈墨老师也强调“不提倡过分的表扬和夸奖”。她说,“一个孩子的行为被高估了,批评和表扬对他都没有好处。”

如果孩子受到的批评多了,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如果多表扬他,他会慢慢觉得自己一定是这样的。他行为的动力会来自于你或者他周围人的欣赏。当他到了一个环境,发现别人比他优秀,得不到赏识,他会立刻失去自信。这一点在神话1的电源问题中也有提及。

误区四

小学养成努力学习的习惯

能打好中学基础吗?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作业可以拖,整天想着玩,很焦虑不知道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上中学。

陈墨老师认为:小学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小学生有时间玩耍是最重要的。

她说:孩子的基本欲望是玩,孩子的基本使命是解决玩和学的冲突。孩子玩的太少,没什么可玩的,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当然,他会整天琢磨怎么玩。什么都可以是他的玩具:坐在作业前,玩笔记本,坐在教室里,玩铅笔和铅笔盒……

一个小学生的基本欲望就是玩。在充分满足了自己的基本欲望后,他可以疯狂的出去挥汗如雨,回到家就想看书。

家长首先要从心理上认识到,玩耍是孩子第一强烈的欲望,玩耍是孩子合理的生活,是孩子必须的!我们不能从概念上认为玩耍就是利用孩子学习后的业余时间。学习最重要,玩可有可无。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玩概念是必要的,那么在孩子玩的时候,家长是很开心的,也很愿意看到孩子玩的。否则,即使你给孩子玩的时间,当他玩的时候,你也会焦虑:“你怎么还没玩够?还没停呢!什么时候做作业!”这样孩子在玩的时候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因为孩子和母亲的潜意识是完全相连的,母亲的所有情绪都会承担在孩子身上。

所以,孩子应该合理分配玩耍和学习的时间,哪怕只玩半个小时。只要我们都认同玩耍是孩子应该享受的,孩子就满足了。但如果你心理上不认同,即使孩子整天玩,你整天围着他焦虑地说话,孩子也不会玩得开心,或者不会安心做作业。

小学生不应该整天埋头学习。他们确实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父母不允许孩子不学习,所以孩子整天都要学习。这样的孩子,心里有太多的“气”,太多的“怨”,只会让学习越来越差。而且,小时候没玩好的孩子,将来也会报复的。比如一些尖子生,初二之后就再也不去上学,从早到晚打游戏,玩到复仇。如果他们的父母想要阻止他们,他们会威胁结束他们的生命;比如有的老人做的很好,这也是他们在11岁之前的童年没有过得很好的原因。

如果不让小学生玩,压抑了他们的基本欲望,后续就会有麻烦。抑郁的人最后真的读不到好书。

对于很多父母迷茫的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的问题,陈墨老师告诉大家:对于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控制,规则的养成要从保护眼睛的角度出发。要告诉孩子长时间对着屏幕会导致白内障提前到来,可以给孩子戴上眼镜,在眼前放一勺粥,告诉他得了白内障后一切都是这个样子,让孩子体验白内障的难受感觉。这样,从爱护孩子眼睛的角度出发,和孩子讨论如何控制看视频和玩游戏的时间,从而制定行为规则,孩子容易接受,规则也容易执行。

误区五

孩子可以有意识地“向旧的学习,向新的学习”[h/]

有学习的动力吗?

有些父母经常抱怨他们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他们没有作业的时候不懂得主动复习预习,一直念叨。孔子说,要“温故而知新”。为什么孩子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自觉了?

[h/]在我们看来合理的事情,在陈墨老师看来却是荒谬的。她说,现在的学校,老师都很紧张。什么时候复习预习一切都已经被应试模式固定了。孩子的时间遵循老师设定的节奏,那么孩子该如何复习自己呢?怎么预习?家长坚持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然后说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但是不仔细考虑。和我们小时候的学习完全不一样,完全没有必要。

家长认为孩子不主动复习预习就没有学习动力。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动机也可以称为内驱力。所以,一个人必须对事物感兴趣才有动力。一个孩子能坚持,能持之以恒,是因为他先有了兴趣,他才会有探索的欲望,才会感受到探索的快乐,才会坚持到下一步。

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求知是快乐的。只有唤起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这种内在动力才能持久。

需要注意的是,外力越强,内力越弱。所以,家长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另外,有些家长认为机构老师更专业,就直接把孩子交给机构,却没有考虑到机构不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所以,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也要从日常的对话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引导。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三个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小技巧:

1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故意告诉孩子我们对数学逻辑的想法:“你看,宝贝,200抽的餐巾纸4块钱一盒,400抽的餐巾纸应该8块钱一盒。这盒才7块8毛。我们买不是便宜20分吗?宝贝,你已经三年级了,妈妈说了很多话。你能用几个阿拉伯数字和符号来反映它们吗?”当孩子用数字和符号写出来的时候,家长要说:“宝贝,多多看着我。你可以用几个符号和几个阿拉伯数字来体现。看看数学有多美多简洁。宝贝,你要好好学数学,以后语言会更高级的。”这时候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数学简洁漂亮。后来他们经常陪孩子欣赏数学之美,就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成为动力。

2与孩子分享劳动成果

每天一个人去上班。如果没有人分享他的劳动成果,他就没有持久的动力。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就要让他们觉得有人愿意和他们分享一天的学习。

孩子回家,妈妈可以问:“宝贝,你今天语文学了什么?”“你今天数学学了什么?”然后学会示弱,告诉孩子:“妈妈已经把这些都忘了,你可以做妈妈的小老师了。”

这样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也会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让孩子有成就感

一个人每天做一件事。如果他没有任何成就,他怎么会有兴趣呢?但是孩子的成绩不能拿。班里老师只表扬几个前5的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学期结束,家长对孩子说:“我们来盘点一下。这学期你学了什么?语文,妈妈记得你学过的,数学妈妈记得你学过的。宝贝,你看,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学期你学了这么多东西,真的很棒。在我的工作单位,这学期,我妈大概做了点什么。我妈就是这样的成就,你也是这样的成就。”

这个时候,孩子会很开心。原来一个人在学校的成绩可以这么理解。有成绩的不是前5名。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增加的信心和学习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4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