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与孩子同理心——当妈妈比你还难受!
接受孩子的感受:“你输了很难过。妈妈能理解。”——这只是“共情”的初级阶段,疗效一般。深度同理心需要父母全面“代入”自己,讲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故事(或者编一个故事),和孩子的经历差不多,但是惨一百倍!
“我妈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班上有50个人,大部分都考了90分。我只考了70分,最后几名。拿到考卷的那一刻,我觉得好羞愧好难过……(我垂着头,声音哽咽)”。
这个时候,刚刚因为没拿到小红花而难过的熊海子,已经渐渐进入了你的情节,也表示感同身受——“真的好惨”。
这么厉害的妈妈也会考低分。她拿不到小红花也没什么!
孩子的情绪已经基本平复,但这还不够。如果后续干预跟不上,孩子也可能变成“双面”,不把失败当回事,习惯性受挫。
第二步。培养积极的思维——失败使人进步
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堕落、压抑、固执和退缩——把失败当成纯粹的负资产,一味地责备和否定自己。
积极思维的人认为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越挫越勇。
培养一个人的积极思维,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
利用每一次挫折进行训练。启发式提问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考虑一下。这次失败能教会我们什么?”
“那我们下次怎么赢?”
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孩子从自责转向“解决问题”:这次摔倒了,下次可以走哪条路?当这条路不通时,设法找到第三、第四、第五条路...n条路,而且如果能找到几条路,也能算几条。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模式——相信任何事情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这条路不通,他就会打通。
第三步。演示多重竞争——狮子和海豚比游泳更好
不否认个体天赋的差异,也不排除屡遭挫折仍未取得成功的可能。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不必执着于某个领域的竞争。
女儿很喜欢跳舞,但是想进幼儿园的舞蹈队没入选,让她很郁闷。正好手里有很多动物的图片,我就拿出一些图片告诉女儿:长颈鹿的脖子最长,可以够到最高的树枝;狮子没有长颈鹿高,但它有时能吃长颈鹿;海豚一点也不凶猛,但它很会游泳。
“狮子厉害吗?”
“牛逼”
“和长颈鹿一样高吗?”
“否”。
“和海豚一起游泳能赢吗?”
“我也不能”
“但是狮子还是很厉害的吧?”
女儿很快就明白了:虽然不擅长跳舞,但是被选进了绘画班,还是个很棒的孩子。
每个孩子自身的基因都有一定的强弱,未来是一个多元化竞争的时代。有条件的话,尽量多给孩子学习体验。培养全面的人才很难,但你总能找到一些适合孩子的阶段。无论什么样的舞台,只要有掌声,孩子都能找到自信,不会因为某一方面的失败而否定自己。
第四步。培养规则意识——输了赢了才好玩
很多孩子喜欢下棋,但是很难遵守规则。如果输了,要么后悔下棋,要么流泪。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口传不如身教。
场景一:我和五岁的儿子下棋。第一局赢了,儿子就开始哭,哭完我还要继续。第二局,他赢了,我输了,我埋下脸哭了。这时,孩子板着脸教育道:“妈妈,妈妈,不要哭。下棋输了很正常。你看,我输了……”
“你们都不哭吗?”孩子郑重地点了点头“嗯”。不再为输棋哭泣。
场景二:儿子6、7岁时和我下棋。他输了还是会不开心,总是央求“妈妈,能不能让我多赢几次?”。
好吧,那我就故意让孩子一直赢,一直赢,赢多了,孩子自己也觉得没意思。直到儿子自己问:“妈妈,认真下棋。”
“可是我认真了你就输了。”
“输了就是输了。如果你输了,你就赢了。挺好玩的。”
第五步。专注于解决问题——教孩子“赢”的技巧[h/]
暂时的失败之后,通过努力,下次再赢回来,这才是信心的根本。很多失败,其实都是接近成功,只是在关键节点,缺少一点技术。如果家长能适当干预,教给孩子一些核心技能,就能帮助孩子成功。
儿子小学要考跳绳了。他努力训练了很多次,还是远远达不到标准线,心理很沮丧。
我会跟他讲我小时候的经历。是的,我小时候笨手笨脚的,不知道怎么跳绳。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也挺好的不是吗?
“我保证你有一天能学会跳绳,就像你妈妈一样”。我安慰孩子们。
“但是那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呢?学校下周就要考试了?”我儿子还是很难过。
川爸爸回家,用一个理工男的思维给孩子讲解跳绳的技术要点,然后在网上找了一个孩子跳绳的视频。让孩子边看视频边跳舞。
半个小时后,儿子红着脸对我说:“我越来越会跳了,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
我写了这么多,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父母的努力。如果做不到用心去做,那就让自己足够乐观坚强,让家人充满正能量。孩子即使照着大人的镜子,也能长得足够强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