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好妈妈,还是坏妈妈?你的观念决定你的命运

我是好妈妈,还是坏妈妈?你的观念决定你的命运,第1张

我是好妈妈,还是坏妈妈?你的观念决定你的命运

你当了妈妈以后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一定是个好妈妈。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失败。我必须尽我最大的努力抚养各地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每天都快乐。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

或许,你的焦虑就是由此而生。

当孩子出现问题,当自己和家人都不满意的时候,一大波焦虑迎面而来!

别怕,我们一起面对-

首先,我们要做的,也就是一个中心,就是学会改变认知,因为观念决定一切。

其次,当我们面对焦虑的时候,我们要两条腿走路,自己也有点累。要有一个得力助手,一是改善和管理好自己的夫妻关系,二是学会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然后还有一个诀窍——区分问题区域。当任何焦虑来临时,你首先要考虑是谁的问题,现在谁在问题区,谁需要面对,我能做什么?

最后,我们要做的是调整和改善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从小到大,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其实是被忽视的一部分。我们总是努力与他人建立关系,展现最好的自己。我们都关心孩子、丈夫、老人、同事等。,但我们从来没有试图与自己建立一种和谐完美的关系。所以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迎面的焦虑,最终的目标,是与自己和谐相处。

从平衡原理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这四个方向的内容,那么你的自我不仅能站立,还能在你的生命中快乐健康地行走。

对抗焦虑改变认知的第一步

当我们的身份发生变化,成为孩子的母亲时,我们的焦虑就蜂拥而至。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新身份——母亲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相应的想法。比如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妈妈,我想带出什么样的孩子,我想让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能为此做些什么...这样的认知一定会相应带来一些焦虑问题。

为什么要改变认知?

大家一定听过这句话: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其实最终决定你命运的是你的想法。也就是你脑子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产生相应的命运。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认知理论。它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和相应的行为不是由发生的事情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心赋予它什么意义,以及你如何理解它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件事本身根本不是问题,而你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是你怎么理解这件事,你的理解很重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孩子今天早上跟你顶嘴了。

有两种人,也有两种反应:

  • 这样的人很生气——小孩子敢跟我顶嘴吗?!很生气;

  • 另一种人,小孩子跟我顶嘴?!他很开心。

    同样的事情,那是因为他脑子里对顶嘴这个行为有不同的想法,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反应也不一样。

    这种人为什么会生气?比如他把顶嘴理解为不尊重,所以会很烦很生气。

    那么另一种幸福的父母,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给孩子跟我顶嘴这件事赋予的是孩子有能量,他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他敢告诉我。他把顶嘴等同于实力和独立人格,所以特别开心。

    再比如:

    妈妈们经常会有的一个现象是,比如孩子生病了,你的情绪和反应是你难过,自责很多天。你觉得特别难过。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生病,但是为什么会难过自责很多天呢?因为你心里有个想法是我没有照顾好他。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这是你的感知。所以,你把孩子的病解读为我没有照顾好他,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那么有可能你更深层次的信念是我想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

    认知理论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叫做ABC理论。a代表事件,B代表你内心的想法,C代表你的反应,也就是你的情绪。

    比如今天在商场和导购吵了一架。为什么?因为我试穿了一条裙子,但是我不想买。当我跟导购说我不买的时候,他瞪了我一眼,然后我就和他吵了起来。我非常生气和沮丧。

    所以你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人心里到底有什么样的认知?其实在这个事件中,具体事件是导购盯着她看引起了她的愤怒,所以吵了起来。吵架要分情绪和反应。事件应该是导购对她怒目而视,那么为什么这种怒视会在这个人心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因为她心里会有一些信念。你可以想想这个信念是什么。可能她觉得自己一直没钱,或者内心认为有钱人值得尊重,所以你盯着我看,就是不尊重我,然后瞧不起我买不起这件衣服,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不这么理解的话,我内心的想法是我在这方面更有自信。我不买,就是不买。为什么?因为这个观念会导致我没有情绪,反而会觉得这个导购好势利,我不跟他争。

    所以,你看,最终导致你情绪和反应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如何理解它,而你的理解与你内心深处深埋的观念息息相关。

    母亲常见的三种非理性认知

    第一种非理性认知:“完美主义”倾向

    妈妈们最常见的非理性认知就是深深的完美主义倾向,比如:第一,我一定要做个好妈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失败。在儿童领域,我必须竭尽全力。比如我希望我的孩子每天都开心,我希望我的孩子无忧无虑。然后发现孩子不开心,妈妈就焦虑。其实可能只是一件事。但是为什么母亲如此关心它呢?就是因为她的非理性认知。

    例如:

    这个妈妈,她每天都陷入自责和抑郁的情绪中。为什么?

    这位妈妈的事件是:每天早上,我都会责怪孩子磨蹭,或者对他凶一点。他出门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的指责。因为这个,我妈整天的情绪苦恼就是我事后会后悔,她会整天自责。为什么要自责?就是因为她心里有一个信念,我是个不称职的母亲,我的孩子会恨我。我没有资格让我的孩子长大后对我好。甚至在我比较抑郁的时候,她还会说我是个失败的母亲,我连生孩子的资格都没有。

    看完这个你有同感吗?不一定是这样,但是我们有没有自责过,有没有负罪感,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配不上好孩子,等等。其实最后我们发现这个妈妈其实早上起不来是因为她一直睡不好,然后早上起来了还要给孩子做饭,所以她接受的边界就降低了,孩子稍有磨蹭就会触发她的情绪,所以她就会骂孩子,骂完之后就会陷入这样一个自责的循环。

    终于,我妈意识到,因为我睡不好,早上起不来就认定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妈妈,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非理性认知:绝对泛化。

    比如我们听说身边有些人会。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还是后妈狠毒。比如地域歧视,认为某个地域的人不值得信任等等,在认知上叫做绝对概括。放在孩子和家庭上,妈妈们会有这样类似的不合理想法,会导致她们的焦虑,比如“完了,完了,我们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也许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只是因为你的孩子没有报任何班。我们称之为最差,或者黑点凝视效应。

    这张纸是白色的,有空个可以写字的房间,但是我们倾向于盯着这个黑点,以为这张纸已经被破坏了,不再接受有这个黑点了,对吗?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孩子偶尔表现不好,我们会把他想得很坏。这个孩子简直就是快死了,所以我们非常容易因为生活中的这样一个事件,这样一个习惯,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焦虑。

    还有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认知是绝对一般化的,那就是二元思维理论,非黑即白。

    这种妈妈的思维模式是二元的,就是只有A或者B,不是A就是B,只有这两种可能,就是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不是A就是B?妈妈们在生活中一定更经常有这种感觉吧?我觉得非黑即白。如果不是这条路,肯定是那条路。没有别的办法,也没有别的可能。

    心理学认为,任何问题都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但我们的母亲心里永远只有两种,而这两种是相反的。所以让我们考虑一下。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我们这样想他们,能不焦虑吗?

    第三种非理性认知:过度认知:夸大或缩小。

    例如:

    孩子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你可能会想,天哪,这怎么可能?!今天同意你不去幼儿园了,明天还。如果你以后不爱上我了,你能怎么办?

    孩子攻击孩子,你想,天啊,这孩子变成打人者了。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做什么?他的人际关系能好吗?

    偶尔孩子撒个谎,你被抓。你想,完了。对此我该怎么办?以后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性格?

    这是最常见的夸张。母亲倾向于过度认同一个事物,夸大其功能。

    缩水是有的。其实你应该想的更认真一点,更大一点,但是你没有。比如两个人结婚后,你老公从来不帮你做家务。那时候你也是心甘情愿的,而且你还年轻,就想算了。反正我喜欢做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做就不做。结果你忘记了这个分工,家庭工作的模式其实是在男女朋友时期就定好了的。你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等你以后有了孩子,就顾不上精力了。对你来说改变太难了。

    我们寻找非理性认知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目的是先找到它,然后尝试改变它。改变之后,建立了新的认知模式。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然后你会发现你的情绪和行为都有所改善。改善之后,自然,我们说的焦虑能减轻吗?那么你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增强。

    对于每一个困扰你的问题,你可以从事实中知道,真正起作用的是对你的一种想法,对你的一种认知。如果你能找到,那么你的焦虑就相当于减轻了一半。

    比如你老公不做家务,你不做家务这件具体的事情导致你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我很生气,我会和他吵架,让你找这样的妈妈。你觉得我老公不做家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要搞清楚这背后的认知。比如有的妈妈认为老公做家务等于他对我的关心,甚至等于他爱我的表达。所以当你找到了自己赋予的意义,你就释然了。原来我这么看重老公的家务,是因为我像他爱我一样理解他。

    所以只有我们找到你背后的认知,也就是你赋予这件事的意义,你才能成功,相应的情绪就是情绪,你才有精力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你的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因为这件事被你赋予了很多意义,你有很多情绪,你有很多负能量在里面。当你找到你赋予这件事的意义,你就会清楚地知道。

    所以,解决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的是什么?是如何处理我们自己与这个问题捆绑在一起的感情,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意义,这是最难的。这才造成了大家的焦虑。

    我把作业落下了

    试着把你最担心的事写出来:一件事是什么?是什么引起了你的情绪和反应?那么最重要的是努力找到那个B,也就是你的信念。你认为你赋予了这件事什么意义?很多时候,这种信念很难找到,因为它就像一个洋葱,可能在最里层。而且,你会在寻找这个信仰的过程中,热到热泪盈眶。但恰恰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没关系。找到第一层皮,第二层皮,第三层皮都无所谓。只要你做到了,让你焦虑的问题本身就会变得容易处理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34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