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都笑了。只有他当真了,唠叨了近半个月。他听故事的时候唠叨,睡觉的时候唠叨,起床的时候唠叨。最后,他把需求简化为“我想去泰国”。
我只能哄,“等我妈放假我带你去。”那种无助的感觉,你懂的,就像带着一个要去超市买糖果的孩子。
用移情和转移是没有用的。每天晚上,为你流泪说:“我现在走了!”
一天早上,爷爷送他去幼儿园。小Jo还在唠叨,“我不去幼儿园了,我要去泰国。”爷爷哄着他,“那我们得向老师请假。直到老师允许我们才能去。”看到老师,爷爷向老师眨了眨眼睛,说:“老师,请配合。”老师秒懂。
老师说:“Jo,今天表现好的老师让他去泰国。”最后,我不情愿地走进了花园。我们以为他会在幼儿园玩了那么多游戏后忘记。没想到放学后,老师黑着脸说:“快想办法。吃饭睡觉的时候Jo都在问我什么时候能去泰国。”
我不得不正视这件事。仔细问完孩子,他只是想看看鱼。半年前我们去了泰国,他应该印象不太深。当时他只在沙滩上看到了几只零星的螃蟹。
他最喜欢的电影是雅克·贝汉的《海洋》,我们已经看过不下一百遍了。大概链接到他脑海的是海洋=大海=泰国海的鱼。
于是,我决定跟着他,去“泰国”看鱼。正好第二天是周末,我们去“旅行”吧。让我拿出我的小行李箱,整理一些喜欢的玩具,然后早点睡觉。
他一大早就醒了,带着行李箱和沙滩玩具,我们出发了。
其实我们带他去的海洋馆,正好用的是我们团之前的公园年票,全家都没花什么钱。他在自己最喜欢的魔鬼鱼缸里呆了一个小时,停下来泡了很久,小表情就像妈妈刚买了新书包一样满足。
回到家,“去泰国”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几天只是偶尔问一下什么时候能再去海洋馆看鱼,就不再唠叨了。
固执敏感的孩子太轴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的倔强敏感期,这件事的结果可能是大人唠叨烦了,最后变成辱骂:“去泰国,扯淡,墨迹再打你。”
在孩子眼里,如果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不会怀疑他的需求是否合理,而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爱我?”
孩子的“无理取闹”其实源于“倔强敏感期”。他们喜欢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虽然有时候这种愿望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废话,但一旦被拒绝,就会烦躁不安,挣扎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静。总之,倔强又敏感的孩子“喜欢到处玩,比以前更任性”。
这个时期在3~4岁左右到来,也是很多妈妈说“2岁越恐怖,3岁越恐怖”的因素之一。而很多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表现出“执拗”。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满足孩子的愿望,收起他们的控制欲。如果做不到,孩子被逼疯了再骂惩罚是最不合适的。转移注意力和耐心很重要。
我的朋友坚果妈妈曾经画过坚果老奶奶哭着要蛋糕时是如何转移注意力的。
通常这一招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有效,但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无效。那么怎么破呢?
用游戏解决顽固的问题
我把去“泰国”海洋馆的经历发到了朋友圈。有人赞,也有很多朋友留言:“这不是在捉弄孩子吗?”
买一张去泰国的机票真的够吗?在困难时期与孩子打交道,往往需要基于游戏的灵活性。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场旅程,也是一场游戏。我们穿梭在水族馆里,寻找我们在纪录片里见过的鱼,5分钟就学会了海狮和海豹的区别。我们看到的鱼比去泰国时多得多。
但是为了孩子,他不再生气,他那小小的,倔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
我们在水族馆发现的一条带骨头的透明鱼
正如《游戏的力量》作者劳伦斯·科恩所倡导的,我们看到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尽最大努力通过玩游戏来处理隐藏的情绪,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和尊重。
比如每周一早上起床穿衣去幼儿园就成了我家最痛苦的战斗。当Jo的爸爸不耐烦时,他会忍不住大喊:“快穿衣服!我告诉你,我的耐心是有限的!”爷爷总是拿零食哄,最后的结果总是哭到很晚。
然后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每个周日晚上,我们都要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狼是怎么叫的,怎么叫同伴的。乔第二天可以去幼儿园试着给他的好朋友葛坤打电话。比如为什么海贼都是独眼巨人?他们有那么可怕吗?第二天我们可以戴上海盗帽,看看老师和坤哥会不会害怕。
第二天早上穿好衣服,我们就排练前一天晚上学的游戏。他迫不及待地想去幼儿园展示他的新技能。所以,最后,我高兴得上了幼儿园。
游戏的方式总能化解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执拗。你能想到一个奇妙的游戏来化解你脾气爆发前的紧张气氛吗?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权力》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妈妈约了朋友打网球,可是出家门的时候,孩子死死抱住她,死活不让她出去。
她没有走,而是抱起儿子一起坐在沙发上。妈妈的表情由阴转晴,告诉孩子,“我不去了,我要和你一起睡午觉。我真的好累好累!多舒服的枕头啊!”她扑倒在孩子身上,假装打呼噜。
孩子笑着用手捂住妈妈的嘴,不让她打呼噜。母亲接着说:“这个枕头很丰满,不是很平。”
母子俩笑了几分钟后,孩子把妈妈推了起来,说:“妈妈,我们走吧。你要迟到了。”
那一天,母子俩幸福地独自度过了一个下午。孩子没有分离焦虑,母亲也没有负罪感。
游戏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这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来来去去。对于成年人来说,收起我们控制和参与孩子想象和游戏的欲望,你会更理解他们。所谓“可怕的2岁,更可怕的3岁”根本不算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