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引起的误解和矛盾。在持续的“软暴力”环境下,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延续、固化甚至加剧。很多被父母忽视的“小问题”是各种家庭关系恶化的根源。从现在开始,你非常有必要对亲子关系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通信模式
意识到此刻发生的暴力交流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父母与孩子交流时有一些明显的暴力模式,而另一些则很微妙:
1操纵
有时候父母会说:“你这么不听话,父母心都碎了。“这时候父母就把自己置于了劣势。
让孩子感受到:是我的行为让父母伤心,我要为一切负责。
2进行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个人的童年都出现过:“你看看谁家的孩子,你怎么就不行呢!”
暴力交往不仅仅是打骂,更是让孩子在攀比中产生的自卑心理。
3强制
亲子关系中,父母才是强者。父母会有使命感/责任感:我是你的爸爸/妈妈,我的职责就是管教你。
家长往往想树立一个威严的形象,有些家长甚至以“孩子怕我,我盯着看他都不敢说话”为荣。
4身体暴力
家长会解释说:“我也不想打你,但是你太过分了!”我解释说,我打了孩子两次,是因为着急,没忍住。
这一切都是暴力的原因,但不可能是理由。
5冷暴力
儿童期情感忽视就是所谓的冷暴力,是指父母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
这些有意无意的忽视,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这些暴力的交流方式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比如:
孤僻、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
自我批评、抑郁和焦虑增加;
无法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影响学习成绩和与同学的关系;
成为暴力沟通模式的传递者。
父母可能经常会说“打你我心里就疼”“妈妈每次训完你总会后悔”。但是没有反省的内疚往往会重蹈覆辙。当情绪积累到临界点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使用暴力沟通。面对命令式的语气,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 即使孩子会因为一时的恐惧而显得乖巧,接受批评,但通常也是不甘心的。
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认同并爱父母,反而会招来敌意和更多的暴力。
除了生气你还能做什么
在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倾听和理解更令人欣慰的了。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可以尝试以下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需求 。
客观观察
观察就是简单地阐述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不带任何判断、看法或指责。很难做出客观的观察。尝试用观察代替评论,会减少很多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感受一下
生活中,你可以尝试用“我觉得……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和孩子交流。父母只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找到对孩子愤怒的根源。
需要
孩子回家太晚,家长生气地骂,“谁让你出去玩的!放学后你必须马上回家!” 孩子一般会防卫或者反击。其实父母的需要是“孩子的安全”,只是这种需要没有直接表达出来,所以孩子感受到的只是最外层的愤怒,而不是内心的担忧。
要求
最后一步是提出具体要求,而不是命令。在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说我们想让他们做什么,而是说我们不想让他们做什么,这是非常模糊和抽象的。正确的做法是提出积极明确的要求,要求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
以上四点不仅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原则,也是非常具体实用的四个步骤。无论你是父母还是孩子,想要改善家庭关系,不妨从审视问题的角度入手。真正的爱情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然后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