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孩子“买买买”,到底是真爱,还是溺爱?

答应孩子“买买买”,到底是真爱,还是溺爱?,第1张

答应孩子“买买买”,到底是真爱,还是溺爱?

养一个孩子,父母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当孩子总想买这个买那个的时候,父母该不该同意?答应孩子“买中买”是真爱吗?还是溺爱?

这个问题的背后,大家最关心的是:

如果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买什么。是溺爱孩子吗?会不会导致他成为一个过分追求物质的人?

物质满足和爱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物欲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我们真的应该避免孩子长大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一定要回避甚至否定物质。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一个人为什么会过分追求物质?

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今天就从两个角度简单讨论一下吧。

角度1

我们简化成一个具体问题吧

如果一个人太爱吃巧克力了,以至于吃了太多巧克力,那就凭经验和直觉判断:在这个人之前的经历中,吃巧克力是更容易还是不太容易?

我相信大家的判断基本一致:他之前应该很难吃东西,现在终于能吃了,就会暴饮暴食。

这个判断不仅来自于我们的经验和直觉,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叫做多巴胺。大家应该对这个名词比较熟悉。

多巴胺与我们的兴趣和追求直接相关。比如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网购,有人喜欢咖啡因,有人喜欢海洛因。无论从文化和道德层面,我们对这些偏好和追求进行评价,但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大脑工作机制,那就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让我们感到快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驱使我们不断喜欢和追求某样东西。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共识。

但是在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上,人们曾经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大脑什么时候分泌多巴胺?

比如:一个人很喜欢巧克力,那么多巴胺是什么时候分泌的呢?是他想吃却没吃的时候分泌的,还是吃了巧克力就开始分泌的?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想要改变对巧克力的热爱,就必须了解多巴胺的工作原理。

以前人们认为这个人吃巧克力的时候多巴胺就开始分泌了,因为在他咬着巧克力仔细品尝的那一刻,人会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你想让这个人戒掉巧克力,那么办法就是不要给他,让他吃不下去,因为吃不下去,他就不会再产生多巴胺,他就会逐渐不再喜欢巧克力。

但是在大量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不让他吃”这类方法的成功率很低。

为什么不能成功?因为新的研究发现,多巴胺并不是在他吃巧克力的时候才开始分泌的,而是在之前,当他想吃巧克力但还没有吃的时候,也就是他期待巧克力的时候。

专业研究进一步发现,当这个人真的吃了巧克力,也就是愿望实现的那一刻,多巴胺的分泌反而停止了。

就是说

要让一个喜欢吃糖的孩子达到“过度喜欢吃糖”的程度,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不让他吃东西”。

因为在他想吃却吃不下的时期,也就是“形成期待”的时期,多巴胺会持续分泌,为他以后的喜好甚至上瘾打下强大的生理基础。

这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经验和直觉。一个想吃糖的孩子很容易吃到,他很难形成对糖的过度偏好。同样,过分追求物质的人,也往往是“以前想要却往往得不到,现在终于可以得到”的人。

说到这里,大家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

角度2

为什么物质条件好的孩子过分追求物质?

这是什么原因?

客观来说,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物质,物质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

我们在物质追求上其实有两个层次的需求:

●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本身的实用性,比如方便、舒适、长寿等等。

●另一个层面是心理上的需要,恰恰是身份的需要。

一个东西的品牌、风格等元素的重要性,往往不在于它的实用性,而在于它的主人的认同感,或者说它给了主人一种自我价值感。

因此-

对物质本质的过度追求,

过度需要从物质上获得自我价值感。

为什么会这样?

最大的原因,

没有从其他途径获得足够的自我价值感。

关于自我价值的话题,一方面是非常复杂的,很多著名学者一生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另一方面,它又与我们每个人和每个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工作来主动获得自我价值,而对于孩子来说,获得自我价值的途径很大程度上与养育者有关。

简单来说,爱是自我价值的最大源泉。

我知道爱这个词用的太多了,还是具体一点吧。让我们参考一下加里·查普曼博士关于“爱的五种语言”的说法,看看我们在生活中能做些什么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获得更多的自我价值。

1。肯定和肯定的话。

比如:你怎么这么可爱?我好喜欢你。

2。身体接触。

比如我晚上经常抱着孩子摸着他们睡觉。

3。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就是在一起的时间。

做什么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大家因为在一起而开心。

4。服务的行为就是为你做事。

比如:帮你盛饭,倒水,叠被子。

这里大家可能都很困惑:

你不是应该为别人做一切吗?你应该训练你的孩子独立做事?

这里说的是另一个层面,是爱的服务。就像吃饭的时候,你最亲近的人对你说:你坐着休息吧,我帮你把饭填好。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5。礼物,也就是物品。

这样的物品可能是钻石,也可能是自己做的小东西。钱的价值根本不重要。钥匙是礼物。

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假设一个孩子:

●很少听到父母正面的话;

●很少得到拥抱(因为父母认为大一点的孩子不应该总是坚持被大人拥抱);

●虽然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但是很少有“做什么不重要,一起开心才是最重要的”的高质量的共同时间;

●他也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服务行为(因为他要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

If-

他唯一经常得到的就是玩具(因为花钱买个玩具是父母最容易做到的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孩子长大后总是嚷嚷着要玩具,过分追求物质性能是不是很好理解-

因为这是他获得爱和关注的唯一途径,从而确认自我价值。

过度追求物质确实是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但我们也不必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妖魔化物质。

如果我们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看韩剧,看到女生想要一个包,于是男生千方百计给女生买,这个时候,我们大概会认为这种行为是真爱,而不是溺爱。

我们应该承认-

玩具和礼物是不可或缺的爱的方式。

我们只需要小心不要让买玩具成为爱的唯一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6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1
下一篇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