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玩具展上,在Kumon专柜,看到了很多关于逻辑训练的拼图和玩具。中午在东京会展中心吃了工作餐。在谈论产品的同时,也有朋友讨论了关于数学的启蒙教育。一些感受和收获,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数学启蒙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数学,但我们实际上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陈生生,数学家
家长的数学启蒙目标是什么?
掌握计算方法是什么?还是懂数学思维?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我总是纠结于不知道如何在数学上启发刘浏。平日里我做的最多的就是教她简单数数,算算。后来发现,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数学最重要的不是数数或者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而是一些形象的数学概念和空之间的想象能力。
我的一个朋友是理科博士(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他在数学思维方面应该很有经验。但是他的孩子数学启蒙做得不好,导致发现问题比较晚。他的孩子现在都很大了。他们大约两岁时开始教数学。可能当时没有那么多资料要了解,所以他们用的方法就是买一些写满数字、加减乘除的贴纸,贴在墙上,然后每天教孩子背。虽然最初的效果很好,但是孩子记住了,大人一问就能答出来。但是后来发现,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好,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差。小学以后,更明显的是孩子数学成绩很差,做题不懂得举一反三,只会死记硬背。根本原因是最初的方法不好。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研究表明,在3岁之前背太多的计算方法,只会损害孩子的数学认知能力。进入小学后,数学能力会低于一般水平。
从小时候读过的数学家的故事中,我们知道高斯三岁时就能纠正父亲书中的错误,十岁时在数学课上发现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高斯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母亲和叔叔的帮助,以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而不是督促孩子数数和记忆乘法公式。他的家庭保护了他的才华,最后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所以,我们在数学启蒙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就像今年kumon的获奖玩具,指导孩子数数的车,就是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日版对话不需要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主动对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兴趣的时候,我们的启蒙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数、加、减、乘、除才能在数学启蒙中获得成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死记硬背数字和公式,培养不了孩子的逻辑和推理能力。怎么做才是正确有效的数学启蒙方法。我们以后再谈。
多大年龄孩子开始进行数学启蒙
在我们自己的婴儿时期,父母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启蒙。印象中,会数数和简单加法的孩子都挺厉害的。现在的父母都怕孩子智力发育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启蒙,其实都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创造环境教会孩子认知。但是如何创造这种环境也是一个难题。我们后面会引用例子来详细解释。
所以,开始数学启蒙,再早也不为过。即使宝宝很小,你觉得她不懂,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很多有用的东西去熏陶她。比如661岁前我们给她背诵的古诗词,她会说话的时候,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别以为她不懂,只是她当时太小,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
但是悟法很重要。错误的方法会事倍功半,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学龄前孩子的数学认知程度▽2岁:
可以把你手里或者房间里的东西和书中的图片匹配起来
物体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或颜色来分类
理解数字“2”的含义
可以完成3-4个拼图
▽3岁:
理解计数的概念,就能知道几个数
开始建立更清晰的时间观念
理解“相同”和“不同”的概念,比如知道大小的区别
▽4~5岁:
你至少可以数十个物体
可以正确识别4种以上的颜色
以上是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的参考资料。但根据我对孩子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对上述不同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掌握顺序,都是因为孩子认知的差异。
所以有的孩子知识多,有的孩子晚,不用担心。同样,我们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从小接触这些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前几天朋友跟我说,他特意带孩子去上早教班。老师教加法,但这孩子一点也不感兴趣。他问他是否想起了什么,摇了摇头。他什么都不记得了。我一直对黑板旁边的车感兴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严肃的教学容易让孩子反感。但是,结合孩子的天性,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呢?肯定是食物和玩具。抓住这两点,数学启蒙就不用担心了。
所以,其实最简单的数字启蒙也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
数学启蒙,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空之间。这些说起来有些晦涩。我们可以细分它们。最重要的就是这几点:大小、对应、比较、形状、分类、数量。
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什么要给孩子灌鸭背配方奶粉?你可以让他们在玩中兴致勃勃的学习!
大小
我在六六岁或者两岁之前就知道大小的区别了。有一种教育理念鼓励“寓教于乐”。在吃的世界里,“在吃中学习”更有用。给她准备早餐,把面包撕成两半给她吃。一不小心一块大一块小,问她“你要大的还是小的?”她如饥似渴地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大的。”
而在其他食物中,大小的概念也很容易碰到。“吃一大口饭,哦,这次是一小口”[h/]
“这个苹果大一点,这个橘子小一点,对吧?”
“这件衣服很大。这是我妈妈的。这件衣服很小。它是66号的。我们能把它们分开放在橱柜里吗?”
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总会用心去感受。
"<意味着什么。
数量
对于两岁多的孩子来说,刚刚有了量的概念,却无法理解数字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个时候的宝宝,你不需要先纠结具体的数字,而是多少让她体验一下量的概念。哪个菜多哪个菜少,宝宝适应起来更简单。
刘流喜欢吃蓝莓。于是,她洗了一小碟端给她,问她想吃几个。一开始她很自然的一副蒙着眼的样子,不明白几个是什么意思。重复几次,然后慢慢明白两个的意思,你就会告诉我要两个。(据说孩子对量的认知一开始是从二开始的。不知道大家的孩子是不是都这样?)
在多次重复“二”的间歇,我会趁机告诉她:“你刚才吃了几两?四对吗?你吃了两次?”
就这样慢慢教她加减法,教她倍数的概念。
形状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一般孩子五六岁以后就能认识几何图形了。对于早期的儿童启蒙来说,区分不同的形状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
比如玩积木,这是最现成的,有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这个绿色积木是什么形状?"“这两个街区是一样的吗?都是三角形的吗?”
寓教于乐,既锻炼了孩子的精细动作,又建立了图形的概念。
很多幼龄玩具都有形状对比。把相应形状的积木塞进汽车或小房子里,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对应对应是指两个设定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方式。小学数学一般是一对一对应的直观图标,所以孩子的对应能力很重要,这也是孩子数学启蒙的难点部分。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引导和提高我们的认知。
有一次去优衣库,带刘流去试衣服,拿了三件。然后试衣间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一个标有三的牌子,我看到所有的试衣间都标有数字。我灵机一动,和刘流商量:“我们去找3号试衣间好吗?”
这个想法也是受了一个游戏的启发,标有不同号码的车必须停在标有相同号码的位置,就像下面这个游戏:
但是当时我们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可能是刘流对车没那么感兴趣,参与度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然而,当我把这种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时,刘流很快就根据我手里的衣服数量、车牌号码和准确的指示找到了3号试衣间。
再来说一个相应的优秀启蒙。当我们上电梯时,起初,每次我们按电梯时,我们会告诉刘流我们住在几楼,按哪个按钮可以到达那里。当刘流可以到达我们的楼层按钮时,按电梯就成了她的必做项目。
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一些知识的引导会事半功倍。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多思考一点,多说几句。
归类磁性芯片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玩具。通常我们会挑出不同颜色、不同数字、不同形状的磁性筹码来玩这个游戏。
刚开始我们尝试用乐高,但是对于小伙伴来说,精细的动作不太好,有时候拼不好。比如我们6634岁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两岁多的时候,就明显困难多了。磁片操作更简单,容易粘合在一起,整洁,更直观的让孩子知道规则。
这个成对分类的练习,不仅是为了建立图形的逻辑概念,也是为了启发分数的概念。
今天接六六个舞蹈班的时候,在出租车上,我们一路聊天都是她拿到的舞蹈明星的加减法。本来是有几个,后来多了几个,应该是几个。她不是在记忆,而是一直在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看到一些店的门,会主动找我商量。这是几个词。回家之前,她会在外婆家住一段时间。我说她只能待五分钟,赶紧回家洗洗。她待了八分钟后,我就让她走了。她下楼的时候,我会随口问她,你呆了几分钟?六六个都能准确回答。
理论上是有用的,但是还得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来调整。否则,照本宣科还是没用。
再比如,一个朋友的孩子现在上小学,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运算,所以朋友陪他玩二十一点,在车上和睡觉前都可以玩。既促进了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的数学思维得到实践。但是如果这些用在更小的孩子身上,肯定是没用的。所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来创造环境是我的重点。
我们不必坐以待毙,面对面地教导孩子,而是让他们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这就是环境对于开悟的意义。但是,那些填鸭式、背公式的做法,可能只会早早地湮灭孩子的数学热情,更可怕的是抹杀孩子的数学认知。
数学启蒙,这些正确的打开方式,各位小伙伴们,你们get到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