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让我太担心数学。
但总有朋友好心提醒我:你家孩子数学那么好,为什么不去上数学课?
我一直很平静,这些问题难免让我焦虑。我也开始问自己:数学成绩好的孩子一定要上奥数班吗?孩子那么喜欢数学,放弃奥数很可惜吗?
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有了这篇文章。
女儿和奥数有过短暂的相遇,但我们最终还是理性的放弃了学习奥数。我也会分享我们理性放弃奥数的五个理由。
女儿在奥数班学习的十天
其实我女儿是初三暑假报的奥数暑期班,十个半天。
奥数班的报名流程和一般兴趣班有很大不同。你需要先在指定的时间注册参加考试。本着无论我是什么水平都要上课的想法,我女儿之前没有怎么接触过奥数题。我呢,连机构发的样本试卷都没给女儿看。
最后,孩子的测试结果是提高班级。如果差5分,可以上尖子班。测试的结果是我很紧张要决定哪个老师的课在哪个时间段报哪个校区。感觉比较好的奥数课真的要抢了。
那十几天,女儿真的很努力,听着老师讲各个模块的新知识,回家就花了半天时间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当然,我也给了她很多辅导和解释。最后她因为作业完成好,分数高,得到了一个儿童智能运动腕带作为奖品。
这十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五年级有七八节,包括小数的加减乘除,三角形内角与面积计算的关系,相遇与追逐的问题等。此外,还讨论了等差数列的公式求解和数独游戏。
小数计算涉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包括小数点移位;大量的三角形计算题需要辅助线,我感觉难度不低于初中几何题;遇到和赶上问题的难度也高于五六年级的正常难度。从接受一个新概念到计算难题,最多两天半。
后来一起上奥数课的孩子家长建议,孩子一开始不要上这么强化的培训班,应该从春秋学期每周一次的奥数课开始,让孩子有一周的时间吸收消化新知识,效果会好很多。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客观来说,不排除女儿上奥数班。虽然上课三个小时(中间有两次休息),但她对上课更感兴趣;虽然有些题很难,但她也愿意听老师和我的讲解,然后完成相应的题,甚至举一反三;而且她还喜欢看奥数学院专门制作的讲解知识点的Flash动画。又搞笑又难,孩子能接受。
后来秋季班开始招生,我就问了女儿的意见,是否继续学习。她问我,暑假学的那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在学校教的?我说四五年级有的是,算术级数,她最不懂的,大概要到高一才教。
她说,我觉得我学不下去了。如果都学了,以后上数学课会觉得很无聊。如果你在学校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你会错过很多东西。我不想提前学那些数学。
那一刻,我真的为女儿感到骄傲。她真的很清楚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态,所以我听从了她的建议,没有继续报奥数班。
现在,数学依然是她最喜欢的科目,成绩几乎每次都保持满分。她的学习方法是在学校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她上课不懂,肯定会问老师,但是她没有问。晚上,她会回来让我再告诉她一遍。
据说在班上,她还能给周围的同学讲解数学题。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太喜欢数学,懒得动脑子问我”。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的区别
在给孩子报奥数班前后,我也想通了一件事,就是现在的小学奥数班和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有本质的区别。
先说高中生参加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它是一项国际竞赛,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提出。题量范围超出各国义务教育水平,难度也远超高考。
有专家认为,智力超常的学生只有5%适合学习奥林匹克数学,能一路登顶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并获得金牌的更是凤毛麟角。
高中奥赛起到选拔数学人才的功能,而小学奥赛具有一定的普及、趣味和推广功能。小学的奥数官方课程很少,大部分是由商业教育机构进行的。
就内容而言,高中的奥数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与大学数学教育相衔接。还是有一些接近初中奥数的东西。
但是小学奥数基本上在题目的复杂程度上增加了很多,但并不是操作变得复杂了,而是你需要用到老师教的技巧和公式,或者提前学习初高中的知识。
能让孩子独立思考、总结规律、解决问题的很少。其实这个过程是形成数学思维最有价值的部分。当然,这里的孩子指的是在数学方面并不出众的孩子。
所以现在,我会根据学校同步的知识点,给女儿找一道稍微难一点的数学题,让她自己做,引导她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她的思维能力。
可以说,凡是经历过高考,比较喜欢数学的人,小学奥数基本都能做。我们可能不知道奥数老师教的一些方法和总结公式,但是经过六年的中学数学训练,我们大部分人都具备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孩子们一时半会儿形成不了的。
所以,大部分青少年在做奥数题的时候,只能依靠老师教给他们的公式、技巧和一大堆的刷题。
理性弃奥数课的五大理由
虽然我听了孩子的建议,不再报奥数班,但考虑得很透彻,怕埋没了潜在的奥数人才。
我们放弃的依据如下:
依据一:数学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是数学能力超常的孩子
英国数学教育家德里克·海洛克(Derekhaylock)在《ABC:数学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中介绍了小学阶段天才儿童的特点。
在这里,我想说,数学不例外不代表智商不高。换句话说,有很多高智商的孩子在数学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把智商等同于数学能力也是很多人的误解。
根据第二:IT原则,首先,兴趣优先
人大附中教师李秋生是全国知名的奥数老师。在《鲁豫有约》的采访中,他谈到了一个孩子学习成功的IT原理。I是兴趣,T是天赋。在兴趣和天赋的问题上,兴趣要优先,天赋要其次。如果只有天赋,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
女儿长大了,想当动画导演,想当服装设计师,想当化学家,想当糕点师傅,但她从来没说过要学数学。她虽然喜欢数学,但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不同的职业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不同。我们不需要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训练数学家的大脑,我也不希望孩子走这样的弯路。
依据三:提前学习,增加难度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
家长要明白,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飞跃。
比如给高一孩子教等差数列,从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到掌握公式计算,大概需要两节课,还可以做更复杂的题。
一边给数学不算特别的初三孩子讲等差数列(以我女儿为例),他们可能会分几个阶段。首先联系具体的数列,找到一定的规律,然后是n项的求解公式,然后是求和公式。在此期间,儿童必须知道字母如何取代数字形成公式,才能理解这些公式。
保守估计,高一学生要达到两个班的水平,接受、理解、练习大概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这样三周的教与学有什么意义?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模型中,“数理逻辑智能”的表述是:数理逻辑智能包括分析能力(系统的逻辑推理)和整合能力(识别模型和总结),因此分析和整合思维在数学思维中非常重要。
这种思维能力一般在青春期发展成熟,所以小学过早学习初高中的数学知识往往是这样的。
目前大部分奥数课都是提前学习知识,初三会学习四五年甚至高中的知识点(一般会选择像等差数列这样相对独立的知识)。孩子的数学成绩可能会提高,但很可能会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破坏他们在学校数学课上的乐趣。
基础四:数学天赋不太可能被埋没
第一,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长期处于强调数学能力的状态,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超常能力可能在小学就出现了,很多要到初中才会出现。每当它产生的时候,必然会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真正数学超常的孩子的能力是受过奥数训练的普通孩子无法超越的。
之前我也有类似的心态,希望孩子在数学上能一直保持优势,所以我让她去奥数班接触奥数,看着大家都在跑,我也不禁有点焦虑。
其实只要顺其自然,到了青春期阶段,数学超常的孩子的兴趣和优势最终会爆发出来,他们的数学能力会远远高于同龄的孩子。这是天赋的结果。
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的获奖者中,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奥数,也有不少从初中开始学习奥数。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因为他在二年级时学习了几何。28岁时,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开始了一个新的数学领域:几何分析。
许多顶尖数学家都有和丘成桐类似的经历。他们在初中就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因为数学是为数不多的不需要多少工作经验就能成功的领域。许多数学家在二三十岁时就在数学领域脱颖而出。
依据五:一把小匕首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要给孩子一把青龙偃月刀
爱看武侠小说的人一定明白武器的重要性。他们给孩子的是得心应手的匕首,还是举不起的青龙偃月刀?
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一个不是专攻奥数的孩子,可以运用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数学知识,就像拥有一把剑一样得心应手。他能深入思考,找到解决办法。
但是,一个学过奥数的孩子,他的大脑里可能还有很多公式和技巧是他不理解和掌握的。就像给他一把他举不起来的青龙偃月刀。面对同样的未知问题,他可能无法清晰思考,应对自如。
女儿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其实有点难。宝宝爸看到老师在群里分享的试卷照片,说:“不认真做,我拿不了满分。”结果那次考试,班里只有两个满分的学生,两个人都没上过奥数课。
不要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
用三川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今天不是为了明天的牺牲”。
我也想告诉你,不要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孩子也不应该活在这样的恐惧中。这些恐惧很大一部分也是人为制造的。
如果一年级孩子写字慢,老师说,你知道吗?这样高考就有问题了,她也完不成。你觉得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吗?
很多人说:“你现在不学奥数,初中就跟不上了,分班考试就分到普通班。”很多人也说:“姑娘,你初中数学成绩好也不行啊!”
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我女儿在小学数学成绩一直能保持优秀,到了初中依然努力学习,同样热爱数学,那她就跟不上了。该反思的人是我,还是学校,还是中小学教材的编辑?
如果我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担心,那真的只有一件事。我担心学校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感受不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和价值。也许有一天,孩子不会喜欢学习了。这也是我愿意分享自己想法的主要原因。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教育定义。
“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火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