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路过颐和园,时间还早,拐进一条小巷。亲在脸上的是暖柳的风,看到的是柳梢的鹅黄新绿,还有那一池的清水。
但是我想到了“墙内秋千,墙外秋千”这句话。墙内俗人嘲笑墙内美女。笑而不闻,变得安静。深情却无情。".并戏谑地解释这首古诗。现代的解释是,一个屌丝在一个富家深宅大院的院墙外闲逛,当她听到白小姐在秋千上咯咯地笑时,她很动心但又深感无力。
这么美的词被这样解读,够残忍的!
但是,换个角度,人生中有相当多的时候确实是“风情万种总被无情惹恼”,风情变成了“自爱”。
父母对孩子的“多情”包办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尽心尽力,为孩子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如何?
孩子要么不吃这一套,反而来跟你作对,明里暗里跟你斗智斗勇。我们常常称之为“争取权利的斗争”;要么孩子成为一个言出必行,从来没有主见的人。
父母抱怨孩子为什么不自信,不果断,却不认为是父母的“溺爱”,过多的关注,过多的安排,剥夺了孩子自信自强的机会。
父母对压力和烦恼的“多情”关注比如,我们不知道现在的衣食住行比30年前好了多少倍,但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翻倍。相反,各种压力和烦恼也在不断涌现,所以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是怎么回事?还是我们的“多情”用错了地方,总是把注意力和焦点放在不好的地方。
空煤气,食品,就业,教育等好像都没有。能让我们感到安心和放松,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和焦虑。然而,压力和担忧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旧的只是去了新的。如果你拥抱它,接受它,你就不会因此而头疼脑胀。我们不快乐的根源是我们把压力看得太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一切顺利,万事如意。这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和憧憬,但也容易让我们把烦恼和挫折当成敌人。我们越是拒绝他们,越是反对他们,就越是被他们缠住。结果当然是我们心疼,纠结在痛苦中。
人际交往中的“多情”讨好另一种“风情万种”的表现是人际关系中的“逢迎型”。为了取悦他人,赢得他们的认可,他们不惜妥协。其实他们心里有很多委屈和烦恼。这是因为自我价值感极低,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看来生活中不能太“多情”了。都是自爱。那怎么做呢?
作为父母,不是孩子的保姆,也不是孩子命运的掌控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爱和陪伴,引导和激励。具体行为就是赋权。做的足够多的孩子,就会足够优秀,甚至有些弯路,如果亲自走一走,也会终生难忘。从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做作业,上什么兴趣班,考什么学校,找什么朋友,都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
这种授权不是放纵。它是建立在足够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够恰当地鼓励孩子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举个例子,一个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说,回到家,她想打半个小时游戏再做作业。我问为什么不呢?如果孩子知道作业要写,游戏要玩,哪个先来!只要遵守打游戏的约定,保证高质量完成作业,这个排名的权利是可以给孩子的。
当我们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对关注圈过于“感性”,而忽略了影响圈。影响圈是你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东西,关注圈是你几乎无法施加的范围。比如路上堵车,我们的关注圈是什么?车那么多,你走不动,你没有什么未完成的工作,家里有孩子等着你监督学习,等等。但是目前我们能控制和影响的势力圈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先给孩子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们希望他在你回家之前能完成什么?你能在脑海中整理出未完成的工作,甚至打个草稿吗?可以听一直想听的歌或者其他音频吗?简单的有氧运动能活动上肢和颈部吗?当我们做后者的时候,还会觉得不知所措吗?人类的伟大在于,人有自由意志,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他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感觉更好、更快乐的选项。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讨好型I型人格的人会特别注意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虽然有时候会觉得不舒服,委屈,但总会尽力。真的没必要对别人“深情”啊!这与童年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你的童年环境中有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照顾者需要你小心翼翼地讨好,以尽量让自己在一个相对安全和被关心的空房间中成长,那么很可能你会下意识地变成一个马屁精。但过去虽然影响了我们,却无法决定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现在意识到了,我们就可以改变它。
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通过一些行为一点一点坚定自己的自信。你可以试着拒绝你不想要的东西。如果别人的判断可以用来自省,那很好。如果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无情就不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随风而逝。
回到初春颐和园墙外的早晨,其实有些事我们不必强求。我们可能看不到墙那边的世界,但也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看墙上的杏花,你不把头伸出来看看这里的世界吗?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做到的。也许需要一些运气,也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
当挑战来了,困难来了,你不必马上直接去迎接。你可以停下来等。是的,等一等,等一等,再抬头,转一转,脑子就清楚了,行动也就跟着清楚了。
春天刚刚好,梦想成真。愿你我都善用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自我放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