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个孩子一直这么闹,那他就是没心眼。他怎么能混……
比如孩子一直这么安静内向,被欺负后连话都不会说。他怎么能做到呢?
大人不救孩子的一种姿态,孩子以后很可能都不会相处。
但是,你怎么能只从孩子现在的表现来看他的未来呢?
如果你真的有这样预测未来的能力,那我真的很想学。
但仔细一查,这其实是家长的主观判断。“现在内向还是外向”和有没有未来没有关系。
说到底,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需求。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我们应该区分我的需求和孩子们的需求吗?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有些社交障碍的妈妈。每次,她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会打招呼,不够礼貌,不会主动讨好别人。
说到底,她把自己所有的社交无力感和焦虑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每当孩子在社交上表现得不够好时,母亲的心就会立刻受到牵连。
这实际上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催眠工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以为你是在照顾你的孩子,却没有看到他们因为你的“照顾”而痛苦。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停下来,不要那么急着想办法改变孩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孩子,试图让他们改变以减轻他们的忧虑,这真的很残忍。
然后,学会接受眼前的这个孩子。
如果你不能接受孩子,那就要意识到这一点。为什么我不能接受孩子?我担心什么?
就拿小孩子胆小这件事来说吧。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尝试某个游戏,当众表演,独自睡觉等。,就凭空判断,我家孩子怎么这么胆小?然后一堆冠冕堂皇的担心,对孩子的提醒,甚至批评和指责接踵而至。
我们都写过关于胆小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如何帮助他们的文章:
关于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胆小的人
孩子越来越胆小了。也许你在这些事情上弄错了!
今天我不想说胆小的孩子,想说一说他们背后的父母。
一个胆小的孩子背后有一个麻烦的父母。
过度保护的父母
有一个母亲,结婚多年后才生了儿子。她的父母对她的孩子不好。我从小就很小心,怕出事。爬得高,就怕掉下来;拿东西,怕摔;玩滑梯都是小心翼翼,更别说和孩子打架了。
但是,家长渐渐发现孩子特别胆小,什么都怕,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不敢主动和同学玩。
像这样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隔代的家庭。老年人过度保护孩子的情况比较普遍。
害怕不卫生的地面,他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拒绝让孩子玩,怕弄脏衣服;不要让孩子骑自行车,怕摔倒受伤;禁止小孩在沙滩上脱鞋,怕碎玻璃伤脚;教孩子永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冒险家,过度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而自卑,害怕挑战,导致自己经验不足。
而习惯了父母的保护,孩子往往会变得懦弱、害羞、恐惧,不敢面对新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研究证明,过度保护会使孩子过于依赖,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自理能力差,胆小,肢体灵活性差等等。
控制过度的父母
过度控制的父母的一些行为看起来和过度保护的父母很像。例如,孩子们不允许碰这个或拿那个...然而,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不同的。
过度控制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更加控制。失控会让这些家长不安、焦虑,甚至愤怒。这和他们自身的安全感有关。
所以这些家长大多以“我都是为你好”为借口,做各种事情来限制孩子的行为。
胆小不是天生的。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孩子逐渐知道了危险。但是,孩子对危险的态度是周围环境的结果。
在控制型父母的教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试错的经历。他们一旦脱离父母的控制,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焦虑、恐惧等情绪。
父母过度保护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控制欲
过度自恋的父母
自恋的父母从不关心别人,也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他们对孩子也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
自恋的父母通常的思维方式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还多。”所以,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必须照我说的做。
面对这么多不合理的要求,孩子开始反抗,开始自己做决定。而自恋的父母却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决策能力,甚至会致力于破坏孩子的任何一个独立计划,这样孩子会有负罪感。
比如我觉得安静更有利于孩子睡眠,所以孩子睡觉的时候,我要停止一切噪音,给他们一个最安静的环境。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被一点突然的声响吓到。
再比如,我觉得黑暗会让孩子害怕,所以我不会带孩子去太黑的地方。就算睡觉也要留个小夜灯,不会让孩子碰那些又黑又恐怖的电视节目。
像这样的孩子往往比一般人更怕黑。第一,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安全的黑暗。第二,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都是黑暗可怕的信息传递。
自恋的父母需要孩子服从,因为父母已经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自助计划,来创造他们想要的孩子——至少他们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去做。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一位专家认为:“他们(自恋者)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所以他们不可能有同理心。他们不会换位思考,去理解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只看到事情对自己的影响。他们总是愿意批评和评判别人,但从不批评和评判自己,因为他们总是对的。”
所以,自恋的父母往往把孩子当成另一个我,这也剥夺了很多孩子独立体验生活、积累经验的机会和趋利避害的能力,从而造就了无能、胆小的孩子。
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不理解孩子的父母
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父母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的“胆怯”明显表现出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尤其是父母的软弱和缺失。
让我们进一步说,
孩子是“懦弱的”,那一定是在用自己的懦弱来表达某种不安、焦虑和防御;所以,懦弱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法。
孩子是“感性的”,它一定是在用自己的情绪表达一些看不见的需求和哭喊;所以,情绪化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解决方案。
孩子是“叛逆”的,一定是在用他们的叛逆来表达某种不满和挣扎;所以,叛逆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解决方案。
孩子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他们处理真正问题的一种方式。
聪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有自知之明,要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以及“真正的问题在我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