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起源于腺上皮组织粘膜的赘生物。上至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子宫颈等。,可能会发生息肉。人体的胃肠黏膜也是息肉容易发生的部位。
直肠和乙状结肠是儿童最常见的肠息肉。发病年龄为1~1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3~6岁,尤以男孩多见。息肉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直径从几毫米到2厘米不等,大多数小于1厘米。大部分较大的息肉有蒂,少数呈粗糙颗粒状或分叶状,颜色为淡红色或暗红色。切面上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内充满灰白色粘液或灰黄色脓性液体。一般情况下,这种息肉不会恶变。临床上以血为首发症状,为间歇性便血,多为鲜红色。
### 影响
如果长蒂或息肉靠近肛门,可能有息肉脱垂。这个时候很少会引起腹痛。较大的息肉有时会引起肠套叠,导致肠梗阻和腹痛。若息肉继发感染,可表现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故常误诊为出血性结肠炎。这类患者往往给予抗菌治疗,症状会有所改善,给人一种是验证反应所致的错觉,反复使用抗生素不仅延误病情,还会滥用抗生素。部分肠息肉患儿由于长期便血,可能出现慢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所以一旦发现肠息肉,要尽早治疗。
### 治疗
结肠镜检查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已经相当普及,而且相对安全有效。肠镜检查前,相关术前检查完成后,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依从性选择肠道准备方法。对于不能很好配合的患儿,会进行全麻肠镜检查。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或能很好配合检查的患儿,为了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一般会尽量避免麻醉。如果术中发现息肉,会在显微镜下进行电凝或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通过结肠镜的诊治,不仅可以达到诊治的目的,还可以避免开腹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肠镜虽然是诊断结肠息肉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创伤性,术前患儿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儿安抚工作,缓解其恐惧和紧张心理,使其更好地配合检查,以增加检查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避免肠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同时,术后应建议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并观察患儿是否再次出现腹痛和便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