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原因,第1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喂养方式

1。如果延迟喂养、奶水不足或喂养次数减少使肠道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延迟,肠道对游离胆红素的吸收就会增加,导致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2。也有人认为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高可以促进肠肝循环,导致游离胆红素增加。然而,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有争议。

###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肠道微生态原因

胎儿时期消化道没有细菌。新生儿口腔、鼻腔、肛门、皮肤的大量细菌迅速进入体内,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在第三天达到高峰,逐渐建立和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这些细菌不仅参与蛋白质水解、碳水化合物分解、脂肪皂化、纤维素溶解,还参与维生素K和B的合成。同时,肠道内的一些细菌也对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形成粪胆汁起着重要作用,粪胆汁被排出体外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但是,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缺乏胆红素转化菌,这也是导致少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母乳原因

出生后纯母乳喂养一周以上的新生儿出现黄疸,其血胆红素超过传统生理性黄疸的标准,称为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推测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高,肠道中通过水解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重吸收,导致黄疸。但目前还没有重复性实验研究的证明,所以还在研究中。

###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该病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一般母乳性黄疸的孩子需要继续母乳喂养,勤喂母乳,保证每天8~12次奶,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帮助黄疸消退。

1。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在生理性黄疸阶段,血清总胆红素值高于220.6.5μmol/L(12.9mg/dl)或持续存在,仍有超过生理期的黄疸。如果血清总胆红素值高于342μmol/L(20mg/dl),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2。对于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若血清总胆红素低于256.5μmol/L(15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监测。若血清总胆红素高于256.5~342μmol/L(15~20mg/dl),可暂停母乳喂养3天,配合光疗,可用配方奶代替。黄疸可以消退50%。母乳喂养后,黄疸略有增加,但随后逐渐减少消退。在此期间,护士需要按时挤出母乳,并划空乳房,有利于孩子恢复哺乳后获得足够的乳汁。

注:

当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达到10mg/dl(171.0μmol/L)时,应及早警惕和干预。

相关文章: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33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6
下一篇2022-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